2024年12月7日 - 信報
適值近期中國內地及本港經濟前景不明朗,不少企業家和打工仔深感焦慮和壓力。今天在開欄第一篇想與大家分享的,是我在過去幾年很喜歡、受到很大影響的其中一本書The Happiness Track︰ How to Apply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to Accelerate Your Success,作者為耶魯大學管理系學者Emma Seppala,中譯本題為《你快樂,所以你成功》。
簡單來說,以往不少人把「成功」和「快樂」視為取捨關係,例如為了取得成就,便必須作出犧牲、承受痛苦。但Emma建基於科學研究,嘗試論證「成功」與「快樂」不但並非矛盾,相反「愈是快樂,就愈有機會成功」。更重要的是,如同勤勞、守時、整潔等其他個人質素,「快樂」原來也可以藉着科學方法「取之有道」。
Emma畢業於耶魯大學心理學系,並持有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除了執教於耶魯大學管理學系,她亦在史丹福慈悲與利他主義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mpassion and Altruism Research and Education, CCARE)擔任科學部主任。Emma長期以來的研究興趣圍繞「成功」和「快樂」之間的關係,因為她發現,以美國矽谷文化為代表,現代社會的「追求成功不惜一切」風氣日益流行;同時留意到很多所謂「成功人士」深感不快樂,卻視之為「正常」甚至是「必須付出的代價」。
然而,Emma及其他學者進行長逾20年的追蹤研究後發現,社會上對於「成功」和「快樂」的主流看法至少存在兩大偏誤。
首先,追求「成功」其實毋須犧牲「快樂」,相反後者對於前者大有裨益。舉例說,假設兩名高中學生的智力、成績、家庭背景等條件相若,但其中一人的「快樂傾向」較為顯著,日後往往也有較大機會在事業上取得更高成就。其次,不少人把「快樂」視為「成功」的其中一項「獎品」,例如認為「只要我名成利就,快樂自然會來臨」;但Emma研究發現,箇中因果關係更多時候屬於相反:「快樂」並非「成功」的結果(outcome),卻屬於其先導因素(precursor)。
整體而言,Emma指出,「快樂」最少在四大方面有利於「成功」:一、智能,研究顯示,快樂情緒令人學習更快、更具創意、更能解決難題,以及提高工作效率超過12%;二、心理,正面情緒有助心態穩定、更能應付逆境,以及更快地從壓力中恢復最佳狀態;三、社交,快樂的人可建立更廣闊及高質素的人際關係,並促進同儕的工作效率及投入程度;四、體能,快樂情緒令人身體更健康,改善睡眠質素,提高免疫能力,並加強工作耐力。
後天培養 實證有效
由此可見,「快樂」除了顧名思義令人開心之外,還能帶來這麼多「實質好處」,難怪Emma認為「快樂」實屬一條邁向「成功」之快車道(fast track)。問題在於,Emma及不少其他學者也承認,每個人的「快樂傾向」很大程度與DNA有關,意味受到先天影響。莫非這就像「貧者愈貧,富者愈富」──一個人若天生不太快樂,就很難取得成功,從而更不可能變得更快樂、更成功,猶如陷入惡性循環?
好在,Emma的研究顯示,正如一個人即使擁有強壯DNA,倘不注重健康便會敗壞身子;相反,一個人就算先天體質較弱,但憑着合適的生活習慣及鍛煉,亦能建立強健體魄。
同樣道理,「快樂傾向」除了關乎先天因素,同時能藉後天培養,兼且不少方式已被大量科學研究證明非常有效。Emma在書中為「培養快樂和成功」提供幾個主要方向:
一、謹記「活在當下」(being present),防止過度地為未來擔憂或為過去懊悔;藉着充分沉浸於眼前一刻,既能改善心情、加強韌性(resilience),也能提升工作表現。
二、透過腹式呼吸(abdominal breathing)等方式調節心態,研究證明心情會影響呼吸節奏;而刻意控制呼吸節奏,可以反過來影響心情。
三、藉着冥想(meditation)和覺察(awareness)等方式,管理日常生活中的能量起伏,達致低消耗、高效能的最佳狀態,避免過勞透支,並保留寶貴的壓力反應及腎上腺素,待必要的少數時候使用。
四、研究顯示,每個普通人生命中遇到的有75%是好事,只是受累於演化心理學造成的負面偏誤(negativity bias),才會覺得「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因此,要注重感恩及自我同理心(self-compassion),抗衡負面心態,掙回應得的快樂情緒。
當然,正如強健的肌肉並非一時三刻能夠建立,「培養快樂」亦難以一蹴而就;即使已經全然明白相關道理,還須長期練習和實踐,才可逐漸看到成果,Emma在書中提供了更詳細的解讀及提示。
無論如何,現今世界愈變愈快,人們為追求「成功」而承受的壓力和焦慮似乎愈來愈大。通過擺脫偏誤、尋回快樂,但願大家都能夠走上「愈快樂愈成功」的The Happiness Track康莊大道。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