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4日 - 信報
近年愈來愈多人體會到人工智能(AI)的厲害之處,在工作和學習上可能會帶來巨大挑戰。今年諾貝爾獎中,物理學和化學獎得主都與此方面貢獻有關,再加上相關科技巨企的投資回報突出,突然間,人人都在談論。
說起來,第一位以研究AI有關題目而知名的諾獎得主不是今屆,而是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Herbert A. Simon,他亦是首位並非系出經濟學的學者得此獎。
資訊豐富造成專注貧乏
他研究興趣極廣,由政治行政組織決策,到認知心理學,到電腦人工智能等,都有建樹,而這位早年的AI專家就面對資訊爆炸年代人類決策的局限,早有名言說過:A wealth of information creates poverty of attention.(資訊豐富造成專注貧乏。)
幾十年前的洞見今天成為事實。當大家不斷討論人類有什麼工作將被人工智能取代,其實應該問職場還有什麼人類可帶來價值的空間。相當弔詭地,真正企管人才仍有不少生存空間。但,名正言順,何謂企管人才?
這裏得說到企管大師Henry Mintzberg的故事。當他還在麻省理工讀博士時,實地考察,研究各大企業管理人,日復日跟隨附近,觀察日常行為,有一天,靈機一觸,破解了管理之道。
儘管在不同機構不同層級不同崗位,但管理人的角色使然,每天總給不同人打擾,如斯這般恒常被打擾,說明了他們的工作性質,就是為不同的上司、下屬甚至同級,想方設法,排難解紛。
在真實世界中待過的,都會發現上述現象,甚至因為見怪不怪,處於視而不見的狀態,認為卑之無甚高論。但亦唯有像他當年仍在大學做研究,才會採取一種局外人的眼光,去看局內人,人家久處其中,早已與該環境混為一體,反而不覺得有什麼特別。
他把研究寫成了博士論文,繼而再以書籍形式出版,馬上成為管理學經典The Nature of Managerial Work。近乎半世紀後的今天,他著作20本,榮譽博士21個,在學術界和企管顧問界享負盛名,但說起來,他很謙虛,認為現象一直存在,他只不過剛好看到寫下來而已。
實事求是 不閉門造車
Mintzberg幾十年來鼓勵來自不同業界的學員,共同討論和分享經驗,以針對工作上面對的真正問題,作出解決,而非閉門造車式,由商學院教授代為回答。
即使在管理學界,儘管他的名氣極大,但一直與主流的MBA有明顯不同,尤其反認為人人掛在嘴邊的策略管理,根本不是大家想像中那一回事,並非一板一眼,依樣畫葫蘆的,有個方程式的,計劃、組織、協調、控制什麼的,反而是真實世界中,大家為了真正面對當下的困難,偶然想通得到的。
這種田野考察的動作,在人類學或社會學等,比較流行,而相當一般這些社會科學家,後來進了各大院校的商學院管理學系,自然也沿用類似的定性研究方法。事實上,打從金融海嘯開始,有一批原本研究科技的社會學家,以更多田野考察的形式研究金融市場的各種參與者,例如監管者和交易者,甚至市場評論者,其中洞見稍後有機會可另文詳談。
對於今天面對人工智能衝擊者,一般人可以設身處地想像,Mintzberg考察的這些管理人,他們有別於其他員工專注處理具體可量化或複製的任務,他們對於企業的真正價值,是隨時面對不明朗世界中尚未清楚界定的問題,從中嘗試找到平衡各方面考慮的初步估計。
以如今AI可以高速平行作量子計算,同步處理成千上萬的可能性推演,學習反饋速度奇高,人類在相關領域根本毫無優勢可言。
正如西諺所講:If you can't beat them, join them!(打不贏便加入吧!)你毋須跑贏AI巨熊,只須比其他人更會在紛亂中專注於把問題界定分類,然後交給相關專家或工具,包括AI。
原文:
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investment/article/3954489/AI%E5%A4%A7%E8%A1%8C%E5%85%B6%E9%81%93+%E7%AE%A1%E7%90%86%E4%BA%BA%E4%BD%95%E4%BB%A5%E8%87%AA%E8%99%95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