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3日星期二

粵港澳大灣區人才流動分析 - 王小輝、趙琦

2024年8月13日 - 信報

近年來,國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戰略,致力打造世界級城市群,旨在提升整體競爭力。作為該區域的核心城市,香港、廣州、深圳等地對高端人才有着強烈需求。然而,人才的流動卻也引發了一些值得關注的社會問題。

為深入了解粵港澳大灣區的人才發展情況,基於多維度學術人才庫,我們進行了一項以大灣區為核心的綜合調查。本次調查涵蓋2015至2023這9年間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的學術文章發表記錄,從多個角度綜合分析了該區域的人才流動,所囊括的維度包括但不限於大灣區人才現狀、流動總量、城市間淨流動、行業分布等特徵。基於各維度指標,我們綜合分析大灣區學術人才的流動情況。期待通過這一研究分析,為讀者呈現大灣區的學術人才特點,洞悉灣區人才的發展態勢和趨勢。

香港人才在大灣區優勢突顯

經統計,附圖滙總了粵港澳大灣區的人才現狀。其中,【圖1】呈現了大灣區各城市的行業人才總量,而【圖2】則聚焦於各城市的行業分布佔比情況。

具體地,粵港澳大灣區人才總量差異明顯,廣州、深圳和香港三個大城市的人才總量遙遙領先,三個城市的人才總量佔到了大灣區總量的87%左右。

相比之下,其他城市人才總量普遍在一萬人或以下的水平。這些城市的人才儲備相對較少,與大城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香港人才總數為6.51萬人,僅次於廣州和深圳,人才增長還有較大的空間。

從行業分布佔比來看,科技和生命科學是大灣區主導行業,兩行業的佔比超過70%。各城市在具體行業上有明顯側重和優勢,如中山在生命科學領域突出,該行業佔比高達64%;香港和澳門在社會科學與人文領域的人才佔比達10%以上,高於大灣區4%的整體平均水平。這表明港澳在人文社科領域具有較強優勢,產業結構相對更加均衡。

港在大灣區的人才吸引力待提升

【表1】詳細呈現了2015至2023這9年間大灣區各城市在全國範圍內的人才淨流入情況。從中可以看出,廣州、深圳、澳門和香港在人才吸引力方面遙遙領先於其他城市。這四個核心城市的人才淨流入規模均超過400人,其中廣州和深圳尤為突出,分別有近2000人和1500人的淨流入。相比之下,其他幾個城市表現平平,東莞、珠海等城市甚至出現較為嚴重的人才淨流出情況。

【表2】則展示了大灣區內部的人才流動情況。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創新高地,在這9年間卻出現了80人的淨流出。而廣州作為大灣區的重要支柱城市,其淨流出人數更是高達165人。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深圳的人才淨流入規模則高居首位,這無疑突顯了深圳在整個大灣區人才版圖中的核心地位,其在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等方面的優勢正在不斷增強。

綜合來看,大灣區的核心城市擁有更完善的基礎設施、豐富的教育資源,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人才加入;而佛山、肇慶等中等城市在產業結構、城市配套等方面與核心城市仍然存在差距,在人才競爭中相對處於劣勢。未來,各城市需要針對自身實際情況,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提升整體競爭力,吸引更多人才的加入。

通過比較全國與大灣區兩個維度的人才淨流入數據,可以發現各城市的人才競爭格局正在發生變化。

深圳作為大灣區的科技創新中心,在全國範圍內吸引了大量人才流入,這一優勢地位在區域內部也得到進一步突顯。而廣州作為大灣區的另一個核心城市,在全國範圍內的人才吸引力也較為突出,但在區域內部卻呈現了較為嚴重的人才淨流出狀況。這表明,隨着其他大灣區城市的不斷崛起,廣州正在逐步失去對區域內部人才的吸引力。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創新高地,在全國範圍內的人才吸引力也較為突出。但數據顯示,在大灣區內部,香港卻呈現淨流出的情況,這可能反映了香港在產業轉型和創新驅動發展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局限性。未來香港需要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增強競爭力。

王小輝為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助理教授;趙琦為香港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實驗室數據分析師

註:文章的數據結果來自香港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實驗室(AIFT)的研究型人才資料庫。該資料庫通過分析學術文章發表以及作者歸屬地等資訊,了解大灣區人才流動情況。透過調查分析結果,我們期望為人才流動、城市競爭力和行業趨勢分析等提供獨到見解,激發更多有關未來發展的思考和探討。在此感謝InnoHK、港府及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實驗室的支援。內容亦不代表他們的意見。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