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2日 - 信報
4月初「美國六合彩」強力球(Powerball)攪珠,中獎者「一注獨贏」捧走獎金13億美元。數據顯示,去年每名美國人平均花費300美元買彩票。明明彩票是負和遊戲(negative sum game),所有人的預期平均回報都是負數,為何大家仍趨之若鶩?日前辭世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行為經濟學之父」卡內曼(Daniel Kahneman)曾作出很「到肉」的解說,一言以蔽之:「他們買的是幻想。」筆者忠告,想脫貧的話,買股票比買彩票實際。
收入愈低 愈重注「買幻想」
美國人去年在彩票上投入1000億美元,此銀碼大過花費在體育、電影、書本及演唱會的總和。若彩票行業是單一公司,利潤可以打入美國排名榜前十位。
早前《經濟學人》引述數字,指美國收入最低1%的家庭,每人一年耗600美元買彩票,約相當於他們收入的5%。相反,收入最高1%的家庭,每人一年只花150美元買彩票,佔收入0.15%【圖】。入息愈低的一族愈重注博彩,似乎有點病態。
顯而易見,彩票的「期望值」(expected value)為負數,「理性」之士不應參與,有些較刻薄的知識分子形容彩票是「智商稅」,然則買彩票的人真的不知道長賭必輸?似乎不是,他們買的是希望。故此,買彩票乃消費行為,不能用投資回報分析。
全世界彩票的重點是「極端不對稱回報」:入場費低,潛在回報極大,滿足人們「刀仔鋸大樹」心態。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彩票是「負和遊戲」,中獎機會微,獎金來自其他參加者。
美國的Powerball入場費2美元,頭獎獎金曾高達20億美元,「性價比」看似極高,可是中頭獎機會為三億分之一。有人研究,買彩票中途過馬路車禍身亡的機會,比中頭獎機會還大(當然此說法有點誇,多數人在購物時順手買彩票,且現在可以網上購買)。
為何窮人零舍愛買彩票?不是他們不知道命中率低,而是窮人不容易向上流,彩票提供了「一夜暴富」的願景,又好像「期期有人中」。輸掉2美元不會水深火熱,萬一敲中,不得了!
對於此等「極端不對稱」的回報,卡內曼的評論相當到肉,筆者意譯如下:「當頭獎金額夠大,買彩票的人根本不在乎中獎機會有多低。他們關心的是『可能性』(possibility),並非機會率(probability)。無買一定不會中,買了就有可能中。至於機會是超細還是極細,無關重要。彩票代表的不是中獎機會,是發夢畫面提供的快樂。」換言之,賭博是消費,不是投資,而彩票入場費低,好像輸掉也無傷大雅。
不過據統計,美國低收入家庭每人年花600美元買彩票,這銀碼卻「很傷大雅」。有學者指出,若這些錢拿去買股票,假設每年7%回報,會累積多少財富?筆者計算了一下,每年600美元,30年就累積6萬美元;即使只計10年,也能累積9000美元。對於低收入家庭來說,這不是小數目。
買彩票不如作投資複息滾存
上述「買彩票不如買股票」的論點,帶有中產知識分子的傲慢,讀者未必完全同意。惟筆者認為,當中的核心思想值得深思。
香港中產打工仔一個月拿幾百港元買六合彩,沒問題,正所謂「食餐飯都無咗」;像美國的低收入家庭每人一年拿6%收入去買彩票,則很有問題。夢想透過不勞而獲脫貧屬人之常情,但應該用較聰明的方法。
筆者非衞道之士,偶然趣趣地買幾十港元六合彩無傷大雅;若一年押注幾千港元,則似乎過度。畢竟一年幾千港元拿去投資,在複利效應下,十年廿年滾存的回報不是細數目。
作者持有特許金融分析師資格,曾任職外資金融機構研究部主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