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2日星期五

從一價定律看中港融合 - 梁天卓

2024年4月12日 - 信報

經濟學中有一個基本原理叫做一價定律(Law of One Price),其背後理論十分簡單:在完全競爭市場中,假設交易成本和運輸費用是零,相同商品或服務在不同市場的價格應是相等的。

定律反例隨處可見

這個定律的核心思想是基於市場效率,如果存在價格差異,買家將從價格低的市場購買商品,然後銷售到價格高的市場,套利行為影響兩個市場的供求,從而使得價格差異消失,最終達到價格一致。

理論簡潔易明,不過反例卻是隨處可見。舉個例,國際貿易的研究都會把產品分為可作貿易(tradable)和不可作貿易(non-tradable),前者是可以出口到外國或由外國入口,例如車輛和電子產品;後者屬一些不能(或不容易)出口或入口的貨物,例如理髮服務。不難想像,一般的服務業由於不能輕易出入口,它們的在各地的價格差異一般較大。

即使是可作貿易的產品,在各地的價格亦不一定一致。例如,蘋果手機在全球許多地方都有銷售,根據一價定律,理論上在不計稅金、運輸費用的情況下,所有國家的蘋果手機價格應當相等。實際情況卻是,由於稅率、進口關稅、運輸成本及當地市場的消費能力等因素,在不同國家和地區,蘋果手機價格存在顯著差異。

在過去幾十年,中港兩地的價格一直存在差異。其中有不少是不可作貿易的產品:同一餐早茶,深圳的價錢平均是香港的一半或以下;同一隻標靶藥,內地售價可以是本港的三分之一;同一間私樓,福田區樓價仍然與一河之隔的北區存在一段距離。

兩地價差正在縮窄

即使是可作貿易產品,兩地價格亦有差異,否則以往「走水貨」不會成為一個行業。

換另一個角度看,同一貨品在內地與本港的價格差異,某程度上反映的是兩地在文化和制度上的差距:餐飲價錢差異在一定程度反映的是食物和環境的質素;醫藥費用更高顯示市場對本地醫療系統的信心;兩地樓價的差距代表着兩地經濟發展和政治制度上的不同。

然而,近年這些價格差異正在縮小,港人北上吃喝玩樂已經成為常態,我自己不少家人朋友最近都有北上的經驗;新聞最近亦報道由於本地標靶藥費天價,不少病人開始北上求醫,有病人關注組直言北上求醫「無得避」;樓價則不用多說,相信對樓市稍有留意的讀者都比我更清楚。

無論是港人對內地的市場或環境的接受能力更高,還是內地人昔日對本地「趨之若鶩」心態漸漸褪色,兩地價格差異縮小,反映的是兩地在文化和制度上的差距已經在漸漸收窄。

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