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0日 - 信報
在我們這個城市內,埋藏了很多離不開家的青少年,他們對外面的世界沒有興趣,處處感到不順意,只有躲在家中,對着電腦,晝夜不分,活在一個虛擬的世界,才覺得踏實。
這些被稱為隱閉青年的孩子,讓父母十分苦惱,勸也不是,駡也不是,就是苦無對策。
在我的臨床工作中,每遇到這種症狀,父母都會不斷向你投訴孩子的問題,希望你可以幫他們把孩子教好,然後歸還。問題是,隱閉青年不是個人行為,單獨一人是隱閉不起來的,必須有人在後面支撐,好好供奉,才可以戶不出門。
要知道隱閉青年與宅男(或宅女)並不是同一回事,前者是尚未入世就走不出家門的青少年,後者卻可以是陶淵明式的選擇,採菊東籬下的心態,畢竟與朝夕對着熒光幕上網,有所不同。要改變隱閉青年,就先要探索他們的幕後,他們的父母,甚至祖父母,但是人家叫你幫手處理兒子問題,你卻要向人查家宅,這是很不合時宜的一回事。我這一周的示範個案,碰到的就是這樣一個典型例子。
各看各的電視
一個十七歲的青少年,坐在父母親中間,毫無生氣。母親說,這孩子沒有一件事做得長久,中學念不完,走去學烹飪,出來在麥當勞負責炸薯條,不久就厭倦了,走去學裝修,又埋怨這工作太辛苦,又想半途而費。母親不但擔心兒子事無所成,還怕他終日不肯出門,完全沒有朋友!父親完全附和母親,都說兒子不聽話,讓父母無計可施。
這些父母投訴孩子時都很一致,但他們相同之處往往就止於此。問起他們的夫妻關係,母親說:「沒有什麼可說的,我們完全不能溝通!」奇怪的是,父親卻說:「我們沒有問題!晚上都一起在家看電視!」
我問:「是同一部電視嗎?」兒子為他們補充說:「他們是一起看電視,不過一個在房裏看,一個在廳裏看!」而他自己呢,就躲在自己的角落上網。這一家三口,原來就是這樣長久以來各守各位,各自修行!看電視是唯一的共同活動,只是並非同一部電視。
兒子說:「我們每人都有自己的日程,老爸每晚九時多就上床,我待到十二時,老媽卻是最後上床的一個!除了電視機,家中一點聲音也沒有!」
父親插口說:「不是的,他每晚都半夜起床打遊戲機,打到天亮!」可見他們在不言中,暗裏卻不停彼此觀察,但這種密不通風的家庭,很難讓你找到入口,必須細心聆聽,才會漸摸索到這個家庭的脈絡。
母親雖不願說自己的事,很快就禁不住表露對丈夫不滿。她說婚後不久就發覺彼此完全無法配合,她喜歡說話,丈夫卻不願回應,久而久之只有找兒子交談,並清楚表示:就是與你父親談不來,才找你談!母子就是這樣長年以來操練得十分投契,母親對父親的拒絕,不知不覺地也成為兒子對父親的拒絕。
其實,問起母親不滿意丈夫什麼,又好像只是雞毛蒜皮事。她說:「丈夫太囉嗦、太笨,教他蒸魚,教了四年仍然不停地問要放多少葱,要不要放油!」
妻子早前不是嫌丈夫不回話嗎?怎麼現在又怪他多話?可是夫妻間矛盾不是外人容易理解。我卻想,如這個不善言男人可以四年來都為家人蒸魚,那他起碼是個顧家男人,不像妻子形容的無可救藥。
但是她說,是因為丈夫早放工,所以每頓晚飯都由他負責。我問丈夫,他卻說是因為妻子煮飯燒菜比他做的好,才不斷向她求教。這些好像毫不重要的表達,其實加起來每一項都是一條線索,引領你走入一個家庭的關係網絡。
我順着問:「你兒子是學烹飪,為什麼不讓他幫做飯?」這麼一問才知父親不但在家負責做飯,也負責洗濯所有人衣服。如說這夫妻關係不和,這男人可是以他單方面的辦法去維持家庭,十七年來鍥而不捨,怪不得他一直都否認家庭有問題。連兒子也說:「我也不明他們為什麼長年沒話說,卻又不離婚!」
這些分不開又合不攏的夫妻,往往都有個孩子在中間托着他們,為他們帶來平衡。表面看兒子好像不太理會父母,實際上卻不住地留心他們,尤其是母親,兒子習慣性地坐近她身旁,眼角不斷向她溜去,眉目之間,十分貼切。對父親,卻不言不理。
這些母子同心而夫妻疏離家庭結構,往往造成兒子不知不覺取代父親地位,而這些被拒門外的父親,又常會費盡思量,拚命想把兒子爭過來,只是兒子是母親的打手,這種情況下是不會背叛母親的。
父母同樣矛盾
這些孩子往往成為一個家庭情感支柱。看來好像是孩子依賴父母,其實父母更需要孩子,沒有他,父母親的滿盈情懷就沒有寄託,沒有他,他們就要面對婚姻的危機。這些夾在隙縫中的孩子,自己也並不好受。他說:「他們還好,各自有自己的安排,哪我呢?完全無法交到朋友,外面的世界對我完全不適合!」
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對他是否適合,只是長年來一直周旋在父母中間,他從來都沒有把心思放在外面的世界,從來都沒有給自己一個適應的機會。
我把青年人從母親身旁拉走,讓父母坐在一起,對他們說:「我不知道你們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造成現在這種夫妻狀況,但是你們什麼都不溝通也可以,只是這一點,你們必須好好地商量,怎樣讓兒子不再繼續做隱閉青年?」
夫妻兩人十分靦覥,但是終於開始對話。妻子第一次正眼望着丈夫說:「你不要事事為他準備妥當,完全讓他不必動手。」她轉過頭來對我們說:「他連兒子每天要穿什麼衣褲,都為他打點!整整齊齊地為他鋪排。」原來父母一方面叫孩子成長,一方面又把孩子供奉成不用思考的嬰兒,青年人說:「他們把我當做十二三歲!」我卻說,可能更少一點,只有八九歲!
那麼,這青年人為什麼不爭脫出去?知易行難,長年來與孤獨父母為伴,再加上如此服務周到的家居生活,有誰願意到外面的世界去搏殺?單靠這青年人的自發性是不夠的,關鍵是父母能否聯手,不再為他提供製造隱閉青年的條件!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