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2日星期三

愈壓制愈大鑊 - 占飛

2012年2月22日 - 信報

Marshall McLuhan的名言:「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它點出了惡搞的文化的根本精神。這句連村上春樹筆下的交通警都識講的金句,意即謂媒體並不純粹只是傳播的工具,其本身亦已包含某種信息。換句話說,傳媒的取態已包含了從報紙、從Facebook、從網站,或者從動新聞讀同一段消息,給我們的觀感可以完全迥異。

比方說,惡搞文化的媒體Web 2.0。它不僅僅是令人類資訊流通更加方便的科技,更完全改變了我們對世界的理解。這是因為Web 2.0創造了一個全球性的社會結構。從前只有某類特權人士,如記者、編輯可以發布消息,Web 2.0出現後阿貓阿狗只要上到網,都可以隨意發言。

這些社交媒體自由、共享、互動的特性,結果形成了一個虛擬世界的狂歡節。一如巴西里約熱內盧的嘉年華,或德國慕尼克的啤酒節──這些場合中,眾生平等,曾蔭權在場的話,你甚至可以毫不客氣地啤酒照頭淋,然後拍拍他的肩膀說:「老兄,放輕鬆些!」或者你可以興奮大叫兩句粗口,因為這是節慶,誰也不會埋你,阻止你;況且,大家都喝得酩酊大醉,翌日起身,又再朝九晚五,重新做人,誰也不會記得昨晚發生過什麼事。

狂歡節原理

美籍英國媒體學家John Fiske在《理解大眾文化》(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一書曾經解讀過狂歡節的文化意義。他認為狂歡的本質就是它對日常生活規則的逆轉,平時被認為是白癡或荒謬的事,在狂歡節一律百無禁忌。對John Fiske而言,狂歡節是人類文化必須的,因為它源於被壓制者對社會規範的拒絕與反抗。

John Fiske的分析,正好用以說明僭建一事衍生出的全民狂歡現象。當香港人興致勃勃地惡搞時,他們其實是透過狂歡節的原理抒發對社會制度的不滿。而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惡搞唔使本」的特質。所以,當下月16日,內地政府開始對微博實施實名制,可想而知的是,「狂歡節」的因素將不復見。

若掌權者以為消滅了「狂歡節」,社會就會變得和諧,大概是大錯特錯的──無法狂歡的社會,就像受了老闆老公老婆老豆老母的氣,卻無處宣洩的小男人/小女人。他們只會愈發壓抑,終於一發不可收拾,手執菜刀就斬──這種隱喻對一個國家而言是怎麼一回事,不必畫公仔畫出腸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