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 - 信報
倉位要每季再平衡
事實上,我們無時無刻都應該量化地分析各種選擇,找出最優選項。投資組合而言,最少每3個月要再平衡一次,而工作/事業則應該最少每年思考一次:自己是否已經作出最佳決定?
不要以為思考事業決定與投資無關,認為無關的其實都忽視了機會成本的影響。大部分人的工作upside很有限,年收入基本上只能緩慢地線性增加,但會令自己缺乏時間管理閒置資金。當然,有小部分行業upside很大,短期內把所有時間投資進去亦無不可,例子有頂尖買方基金、傳統市場造市商、醫生等。
不管理閒置資金的話,會輸掉很多機會成本,減慢財富增長速度。以美股整體市場為例,名義年化回報約10%,去除通脹影響年化回報約7%一年。假如因為工作把資金完全閒置,以財富500萬元計算,即每年虧損約50萬元。
幣圈機會成本更高
當然,每人的風險承受能力不同,不是所有人都會100%投資股票。但是,最佳的投資組合始終需自己使用時間去優化,如果不顧自己的倉位、只管工作的話,機會成本極大。
在幣圈,機會成本可能更高。首先,要對加密資產有認識,才投資加密貨幣。其次,部分主流幣種都有閒置時的額外機會成本。以全球市值第二大的以太幣為例,它有質押(staking)回報,年化回報3%至4%。另外,市值首五大的幣安幣(BNB)有質押獲取新幣的Launchpool機會,同樣是機會成本。
至於筆者經常提及的資金費率套戥回報,是很多大戶用作基準的機會成本,年化回報15%左右。要較為安全地執行此策略,就要在不同交易所執行,分散違約風險。
要達到此目標,就要時間設置並管理各交易所,才能善用閒置資金。時間只分配到工作的話,很難令閒置資金產生回報。
閒置資金的簡單操作已經可以為你帶來可觀的被動回報,減少主動工作的時間。多花時間到賺取被動收入,可持續性更高,畢竟人無法永久靠勞力換取收入。
作者為造市商交易員、港大客席講師及專欄作家
來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