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4日星期二

實踐+摸索:父母與孩子話得投機

2012年2月8日 - 信報

有些父母能與孩子說得眉飛色舞、熱火朝天,有些父母卻很少與孩子討論什麼。他們與孩子說話,往往說上個三五句,孩子不耐煩,父母也沒詞了。這些父母也很着急,他們會想:「為什麼我們就不能和孩子深入交流呢?」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可以說是一門學問,雖然每個人的表達和接受模式都不一樣,故沒有「一本通書睇到老」,然而,只要掌握以下一些方法,為人父母者,能夠在實踐中好好摸索,我相信與孩子「愈說愈投機」不會是什麼難事。

冷靜平和的態度,溫和而充滿愛意的語調,輕鬆愉快的氛圍,這些都是鼓勵和引導孩子把話說下去的要素。父母在與孩子交談時,絕對不能失去耐心,耐心地傾聽孩子講話,用溫和輕柔的語調和他談話,努力抓住孩子情感和興趣的「激發點」,這樣來引導孩子講話,必然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舉例說,星期天,三四歲的孩子要求爸爸帶他去動物園玩,叫嚷着:「爸爸,我們去動物園吧!」這時,爸爸便可趁機引導,反問:「怎麼?你要到動物園去玩呀!那兒好玩嗎?」孩子通常會這樣回答:「好玩!有小猴,有狗熊,還有老虎……。(還有什麼?)還有飛機、碰碰船,還有滑梯,多好玩呀!」爸爸最後答道:「是啊,真有意思……」

這種交談,因為與孩子的感情息息相通,所以可以輕鬆地進行。而冷靜平和的態度,溫和而充滿愛意的語調,輕鬆愉快的氛圍,這些都是鼓勵和引導孩子把話說下去的要素。下面一段母親和女兒的對話也許會對你有所啟發。

態度溫和而有耐心

有時親子間講一聲謝謝,也有助溝通。讀者不妨看看下列對話:

媽媽:「謝謝是一種禮貌,是一種文明,是一種感情。」

女兒:「謝謝也是一種語言。」

媽媽:「關於說謝謝,你有什麼故事?」

女兒:「怎麼說呢,有這麼一個印象,從小爸就教我說謝謝,但他對我說謝謝的時候卻很少。有時我幫他做完一件事以後,他連半個謝字也沒有,好像是我該做的一樣。但是,他幫完我的忙後,卻一再強調:『要懂禮貌,怎麼一聲謝謝也不說!』假如連父母都不說謝謝,那他還有什麼資格教自己的孩子說謝謝呢?」

媽媽:「那我知道了,不會說謝謝的爸爸也不能真正讓孩子理解謝謝。「謝謝是平等的,誰都應該學着說謝謝。」

女兒:「看來你比爸爸明白。不過,你有些時候也有點過分。」

媽媽:「是嗎?講來我聽聽。」

女兒:「記得上次土耳其的盧丹來的時候,送給我一個很漂亮的磁鐵,我不能用中文說謝謝,但又覺得自己的英文說得不怎麼好,所以就還給盧丹一個友好的微笑,又用讚賞的目光仔細看了一遍磁鐵,用另一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激和對禮物的滿意。可你卻一直催着我:『說一句謝謝呀!說Thank you!』在大庭廣眾之下,弄得我狼狽不堪!」

使用對待大人的口吻

媽媽:「很抱歉,我實在不知道你的感受,生怕別人說我們家的孩子不懂禮貌,看來我是過分緊張和虛榮了。其實,表達謝謝的方式是很多的,一個微笑,一個親暱的動作或者是其他的話,例如我太高興了、我不會忘了你的好意等,都可以表達謝意。謝謝你教給我這些。」

父母像對待大人一樣對待孩子,孩子就會努力使自己的行為像個大人,才能與父親的態度相配。很多父母都有過類似這樣的經歷:送孩子到幼稚園或學校後,孩子又哭又鬧,不肯讓父母走;有些父母任由孩子哭鬧撒嬌,有些則狠心轉身而去,這兩種做法都會在某種程度上給孩子的成長造成障礙。

同樣是要與孩子分別,不同的態度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西方有個傳統,夫婦在周末要單獨外出回味一下戀愛時的浪漫時光,以促進彼此的情感,但如何說服年幼的孩子安心在家裏等候是個大難題。我們看看下面這個父親是怎麼做的。

父親蹲下身來,以便和孩子處於同樣的高度(甚至有點仰視),然後,一本正經地同孩子談判:

「先生(他稱自己的孩子為先生),媽媽陪伴了你整整一周,是不是應該輕鬆一下?」

「是的。」孩子點點頭。

「我是否也應該有這種榮幸,讓她來陪陪我呢?」

「我想是的。」

「那麼,先生,你可不可以把媽媽借給我一個晚上,讓她陪陪我,順便也輕鬆一下呢?」

「那好吧。你什麼時候還給我?」

「嗯……你上床以前。」父親想了想說:「如果你能說服保母允許你晚睡的話。」

「好,你把她帶走吧。但你要答應我照顧好她。」

「交給我好了。順便說一句,寶貝兒,我為你驕傲。謝謝!」

試想,出門前父母着裝打扮時,孩子還會哭鬧嗎?自然不會,因為這是他自己做出的決定。孩子在同父親的交談中,人格得到尊重,自尊心得到保護。他感到自己是個大人了,因為父親顯然是像對待大人一樣對待他的,所以孩子就要努力使自己的行為像個大人,才能與父親的態度相配。他為此必須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讓尊重自己的人失望。

孩子一般在一歲半到兩歲時,就知道了自己的名字,就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識,就能把自己作為一個整體看待了。孩子有了主體意識,常常表現出自作主張、不聽擺布的「小大人」的特點,尤其是在三至五歲和十二至十五歲這兩個時期,可以說是獨立性最強的「倔強期」。父母如果能尊重孩子的這種獨立性,給予適當的理解和鼓勵,在交流中把他當做大人看待,孩子一定會感到父母對他的尊重和理解,他們的感情會與父母更為接近,他們也會以自己的成長來回報父母的深愛。

反之,如果父母在所有事情上為孩子包辦,或在孩子表現出獨立意識時一味指責孩子任性、執拗、不聽話,那麼不僅會引起抵觸、發生衝突、傷害感情,而且還會壓抑孩子的獨立性,使孩子產生很強的依賴性。到那時,你再鼓勵他獨立自主和敢說敢做,那就很困難了。

用腳做學問的人

本身是教育專家的林格,上月剛出版《如何與孩子溝通》一書,書中也有提及本文的親子溝通方法。林格是現任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兒童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以及全養成教育總課題組組長;曾出版多種青少年教育著作,在中國教育界有廣泛影響。林格曾深入全國各地一千多個縣和一千多所學校進行調查、研究和實驗,足迹遍全國,故被稱作「用腳做學問的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