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7日星期二

續談掃描探測 - 顧小培

2012年2月6日 - 信報

過去幾天談是如何查驗是否有癌,以及若發覺不幸罹患了癌症,如何進一步取得病情的狀況資訊。今天可以來一個總結,但在未說下去之前,須先來一個「前文述要」。

基本上,最直截了當的檢測方法,當然是在「被懷疑」的器官或組織中,取一些樣板出來仔細看個清楚;此之所謂「活組織檢查」。但這樣做必然會造成局部的損傷,也就是「具侵略性」(Invasive),害處之一,是可能令癌細胞更方便擴散;而且,人體中不是每一部位都可以「切一些」出來測試的。

在血液中找癌指標是「侵略性」較低的方法,只須抽血即可,但數據不一定可靠,只有在部分癌症中適用。

用超聲波做掃描(Ultrasonography)得出的效果太粗糙,只在「查究癌塊體積」方面能作出較大貢獻。

磁力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並不具侵略性,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受得,因為過程中造出的強大磁場,對一些身體中植有醫療器械(例如助聽器、心臟起搏器、胰島素注射器等)的病人造成傷害性的干擾。

接下來另一種探測方法,是利用「電腦軸向斷層成像」(Computer Axial Tomography),又叫「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這方法的缺點之一,是輻射量甚高。做一次胸、腹的電腦掃描,身體吸收的輻射量是990 millirem,相比用X-光照肺,每次的輻射量只有10 millirem,也就是後者的九十九倍。除了這個缺點,測試時須注射顯影劑進病人體內,而顯影劑可以影響腎功能,故不適宜用於(例如)需洗腎的病人。另一方面,為了防止顯影劑在病人身體引發一些(能致命的)敏感反應,病人須服用大劑量(高達150mg)類固醇。此外,單憑電腦掃描不能分辨腫瘤是屬於良性還是惡性。

最能分辨良性和惡性腫瘤的掃描,是正電子掃描。但收費絕不便宜,每次須花費超逾15000元。價格昂貴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掃描中用到的顯影劑是「放射性葡萄糖」(Fluorodeoxyglucose,FDG)。癌細胞對葡萄糖的需要,比正常細胞大十九倍,所以會「搶用」注射進來的FDG,之後在掃描時,顯影劑能令癌細胞發光。經此掃描,能知道癌有沒有擴散。不過,正電子掃描能測量到的癌,須有相當的體積才成,起碼要直徑達0.1mm以上者;但癌塊是立體,體積是長乘闊乘高,所以能測到的每每已有數以千計的癌細胞聚在一起。「正電子掃描」也會令病人受到輻射,大概是照肺所受到X-光量的250倍,因為在掃描過程中,儀器會繞着病人轉一圈,才能從而照得到很多相片,再藉儀器的電腦,編出一層層的「斷層」影像。

到底哪一種測量方法最好?沒有一個放諸於四海皆準的準則,須視乎病人個別情況。但若有能力,在考慮利益和風險後,可用一種以上的方法。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