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2日星期三

擠吃主義 - 劉天賜

2012年2月22日 - 信報

英國有項研究發現,參加太多的興趣班對幼童日後的發展(可能)不利,對男童的負面影響比女童的影響更大。聽了,很多家長該從心底顫震出來,未必,因為大都不覺得我們見到的「港孩」,「大陸小霸王」有什麼缺失,他們長大後又出了什麼惡果。

我參加一次名校家長聚會,建議家長每天最少留半小時給小孩子自由活動,任由他們主動做什麼都可以,鼓勵他們自我決定怎樣應用自己的時間。一位家長認真的詢問:孩子已經沒有半小時剩了,每天上學、補習,課外學習興趣班,加上吃飯及其他生活,佔用了全部清醒時間,怎可以騰出半小時來?我回答道:哪要看時間分配在什麼地方優先了。我一定認為:補習及課外學習興趣班,並不如自由管理半小時來得重要,寧願捨前者而得後者。家長回應,如果小孩子用之遊玩或者發白日夢,豈不是浪費寶貴光陰?我並不贊同。價值在於「小孩子獨立掌握自己的時間」,那怕每天半小時,學曉運用半小時茲事體大焉。家長又問,小孩子懂得管理時間嗎?你永遠不給他機會學習管理,他永遠不懂!等同永遠不讓他自己親手縛鞋帶,他永遠依靠別人。

今天中港台的小孩子其實情況差不多。生育少了,家長照顧孩子的心理便成「擠吃主義」。覺得什麼是「好東西」,急忙擠送到孩子身上。學業成績科科取滿分才甘心,於是科科須補習。有否真正吸收知識並不重要。品行在升學成績中並不顯示,亦不在重視之列。

別人孩子學彈鋼琴,拉小提琴,跳芭蕾舞,學西班牙語,我家寶貝又怎能離群?死慳死抵令到孩子們一如其他孩子般接受其他學習,似乎是父母的「天職」責任。這些朋輩壓力,不知不覺扛了上肩。

小孩子也同樣受到這些無聊壓力,感覺到不往補習,成績肯定不如補過習的同學。沒有學過彈琴、跳舞或西班牙語,則自卑起來,恐怕永遠處於別人下風,起步點吃了大虧。

父母與親子的關係,很容易變質,成了「工人塑造一件產品」的關係,父母是工人,子女是件產品。這是父子關係的異化。父母按照市場上的俗世要求,辛辛苦苦去塑造「一件以為實用的東西」。最不幸的,子女並不是父母誤以為的材料,任憑如何塑造,效果亦不能出現。

小孩子從少便該接受自我訓練,人生的動力始終靠自己啟動的。所見的「港孩」、「大陸孩」(小霸王)都是「擠吃主義」下的畸形孩子,個個如塑膠公仔般被父母塑造出來,缺乏個性,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全身鬆軟,只憑依賴父母的能力才可抬起頭,除了做應聲蟲及任人指揮的機械人外,還可做東亞病夫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