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日星期三

成功總是偏執狂 - 占飛

2012年1月30日 - 信報

研究創造力的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西蒙敦(Dean Simonton)去年出版了一本書:「好片」(Great Flicks: Scientific Studies of Cinematic Creativity and Aesthetics),希望找出有創造力的人如何能在荷里活立足(survive)。電影公司及投資者不管什麼藝術不藝術,也不理會什麼是創造性,他們只想賺錢。一齣電影賣座,便拍續集。蕭規曹隨,跟潮流最穩陣。有創造力的人能不能戰勝這個定律?

西蒙敦認為:可以!他認為,沒有必勝的方程式,但有贏多過輸的方法。方法之一:改編正經的小說──遠的如《亂世佳人》、《教父》、《別問我是誰》,近的如《魔戒》,都既有藝術價值,也在商業上成功。他還說,假若作者能自編自導自演,如《大國民》,那成功的機會更大。《那些年》的「成功」,是否證明西蒙敦言之成理呢?

方法之二:創作上成功的電影,必須由一人全權話事。所謂創作上成功的電影,指有個人風格及視野(vision)的電影。有個人風格及視野的作品不一定是藝術(還要視乎作者本身的修為),但藝術一定要有個人風格及視野。這個全權話事人通常是導演,他能事事管得到便最好──編劇、服裝,攝影……瓣瓣識,都能作最後決定(call the shots),電影便越是完整。

不成功便成仁

這樣的話事人有兩個性格特點:一是控制狂(control freak),事事都要他說了才算,二是勁自大狂(megalomaniac)。這類人通常認為自己是天才,要全世界遷就他,而不是他遷就人。西蒙敦將活地.阿倫及奇連伊士活都列入此類。其實,拍《鐵達尼號》及《阿凡達》的卡馬倫才是典型的控制狂及勁自大狂,不惜得罪整個荷里活,也堅持按自己的意思拍片。

這類導演既可令電影公司及投資者發達,也可令他們破產。《教父》導演哥普拉就是最好的例子,拍了《教父》一、二集,成為天之驕子,卻不繼續搵錢,偏偏去拍《現代啟示錄》,結果弄到焦頭爛額、破產收場,可惜《現代啟示錄》只是「偉大的失敗」。有創造力的人,必須有「不成功,便成仁」的賭徒及刺客性格。自問沒有這個能耐的人,不要去闖荷里活。連想也不要想!

電影作為藝術跟交響樂團共同之處是:它要滙集許多有創造力的人,各司其職,各盡所能,卻只能讓一個形同暴君的人話事,其他人要服膺及表達他的視野。西蒙敦認為,至少在荷里活,創作上成功的電影就是這樣拍成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