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2月18日 - 蘋果
9歲那年,余玉珊由廣州來港與家人團聚,一關之隔原來是兩個世界:讀書成了苦差,面對猛獸般的英語,成績表上首次見紅。有幸入讀名牌中學,面試前一天父親卻突然中風,家庭失去經濟支柱,午餐吃光酥餅,中三跑到髮型屋當洗頭妹,在學校體會了甚麼是白眼、甚麼是勢利。從此,她深信知識才可改變命運,每日背字典苦讀英語,由考第尾變成高材生,入讀中文大學英文系,立志當英文教師,到山區教學,以生命影響更多生命。
說快樂童年,要從來港前說起。9歲前,余玉珊是徹頭徹尾的野孩子,與公公婆婆同住,於鄉間生活自得其樂,上課最愛作弄老師,下課後穿街過巷通山跑,「有時會水浸,啲水去到胸口咁高,我都唔怕,仲同水裏面啲曱甴玩」。
父親早年偷渡來港,11年前始接她到西環老家,家境不富裕無損團聚喜悅,父親做管理員,母親做樓面,玉珊專心讀書,超齡讀小二:「以前喺學校讀毛澤東,家變成學英文,好似鬼佬學中文唔明象形字,我都唔明26個字母同語法。」她要學足一星期才學會monkey一字,bicycle要兩周;第一次英文考試得47分不及格,留級收場。
面試前父中風入院
「我讀嘅聖公會呂明才紀念小學好多新移民,所以冇話俾人歧視。」年紀小尚未發憤圖強,參加大量課外活動裝備自己,升中時選了名校瑪利曼中學,「阿爸本來揀瑪利諾,但係過海車費太貴」。面試前一晚父親突然中風入院,玉珊堅持到學校面試,「係佢叫我入呢間學校,當時好似遺願咁,留喺醫院我乜都做唔到,可以做嘅就只有努力讀書」。英文欠佳,靠面試表現搭夠,她終成功入讀著名英中。
一入豪門深似海,窮學生看見社會縮影,「某同學一個禮拜有2,000蚊零用錢,我就用4蚊買3個光酥餅食,每日慳飯錢買參考書。」中一已膽粗粗出外找兼職,中三暑假獲髮型屋聘為洗頭妹2,000元底薪外加每個客5元,一做兩個暑假,「體會好深,師傅連外國客一句『make it short』都聽唔明,我明白英文唔好嘅話,將來選擇少好多,難有出頭天」。
「苦難是磨練禮物」
新移民、英文差、中一全班考第尾,成了某些同學歧視她的理由,「我只有兩個選擇,一係死讀死背,一係放棄」。她的起心肝日日背英文字典,加上老師支持,成績突飛猛進,會考取得28分佳績,英文科更考到最高的5*級,去年順利入讀中大。
成績這麼好,為何想當教師?「我做過洗頭,幫過人補習,見過好多唔同嘅人,發覺冇其他技巧比英文更有用,教英文使命感大好多。」20歲獲教育局頒發5萬元準英語教師獎學金,玉珊會好好用來裝備自己:「我唔係聰明人,只係好勤力,而各種苦難就好似老人家講,係一份磨練自己嘅禮物!」另一名獲獎的中大一年級英文研究及英文教育雙學位莊善怡,父母均是教師,她希望用獎學金去外地交流。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