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5日 - 信報
個人才能加上努力,是否就能保證成功?從本港著名商舖投資者李根興(Edwin)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反面例子。曾入讀哈佛大學,擁有工商管理博士學位,李根興於2016年創辦全港首個「商舖基金」,每日奔馳於各區睇舖、拍片,其能力及努力皆毋庸置疑。可是2016年恰好接近本港舖市「水尾」,李根興當時創業相當於「高位接貨」;隨後舖市轉勢,他成為最大輸家之一。這個案例恰好印證「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投資者尤須提防「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
李根興擁有一個「富爸爸」,卻不算是「富二代」出身,皆因他年輕時家境只是平平。李根興生於1975年,在觀塘區成長,其父親李常盛曾在該區做小販賣蔗汁。踏入八十年代後,李常盛先後在觀塘成立地產代理公司,以及俗稱「財仔」的財務信貸公司,憑着「獅子山下」拚搏精神,家境才逐漸富起來。
推商舖基金打響名堂
李常盛的子女皆學業有成、各具成就,其中,作為次子的李根興畢業於美國南加州大學金融系,並擁有該校會計系碩士學位,後來又獲得香港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博士學位。不過,經常觀看李根興YouTube頻道的網民都知道,他最常提及自己的哈佛大學背景,曾在哈佛商學院完成修讀為期3年的東主/總裁管理課程。此外,李根興還擁有美國註冊會計師(CPA)、特許金融財務分析師(CFA)、皇家特許測量師(MRICS)等專業資格。
在美國完成學業後,李根興於紐約從事投資銀行工作,但2001年的911恐襲事件令他失去職位。同年11月,李根興回到香港創辦「香港商機」公司,扮演「生意紅娘」角色,協助中小企與投資者配對。該公司的概念不俗,惟可能因為本港市場規模細小,實際上「商機」需求似乎有限,最終未能做出太多成績。
到2016年,李根興推出「盛滙商舖基金」,號稱為全港首個專注於商舖投資的基金,入場費門檻由300萬元起。如同「香港商機」,「盛滙基金」的概念頗佳,事關相比起住宅物業,本港舖位價格「冧心」(lump sum)一般較大,往往達數千萬甚至逾億元,普通投資者不容易沾手。因此,「盛滙基金」以較低的入場費,讓更多投資者能夠參與商舖投資,不論在當時抑或現在,皆堪稱為獨一無二。
與此同時,2016年恰逢本港經濟、零售業及舖位市場火熱時期,商舖投資甚具吸引力,所以「盛滙基金」推出後不久便成功籌集數以億元資金。此外,李根興除了具有學歷和能力,他還非常勤力。例如他成立了個人YouTube頻道,幾乎每日都遊走全港各區睇舖,並拍片詳細介紹每一個舖位優劣。截至目前,該頻道已有逾6000條視頻,意味李根興這幾年來實地考察了起碼6000多個商舖。由此看來,他無疑算得上是本港名副其實的商舖專家之一。
換句話說,李根興兼具學歷、能力和勤力,加以「盛滙基金」2016年推出時食正大牛市,綜合種種優勢於一身,理應前景無限。可惜事與願違,本港經濟自2019年起遭受巨大挑戰,再加上網購衝擊,導致舖市掉頭插水;從「波叔」、「小巴大王」到「磁帶大王」,不少「舖王」級人物都已輸到嗌救命。
形勢逆轉看法不變
就連地產代理龍頭、中原老闆施永青日前亦撰文指出,隨着經濟變化及零售業轉型,舖位的投資價值已逐漸消散,「一度十分成功的買舖收租作長線投資策略,近年已被證實與時代脫節」。他還預告相關趨勢將會蔓延,未來舖位需求料將進一步下跌。
面對形勢逆轉,李根興卻未有改變看法。儘管2019年後內外環境翻天覆地,他依舊全面睇好本港舖市,「盛滙基金」直至2022年仍在密密「入貨」,後來幾乎「有入冇出」,壓力愈來愈大。
據業界人士形容,該基金現時正面臨三大挑戰,首先是資產淨值隨着舖價不斷縮水,其次為銀行可能call loan,第三是部分投資者急於「撤資」。根據基金季報顯示,「盛滙商舖增值有限合夥基金」截至去年底每單位淨值為82.05元,較當初集資價值(100元)「潛水」接近20%。該基金持有的物業價值約9.7億元,銀行融資額則約3.5億元。
面對投資者贖回壓力,即使目前舖市深陷低位,「盛滙基金」仍被迫變賣資產套現。剛於3月初,該基金以1868萬元,沽出佐敦吳松街126號地舖連閣樓物業,面積約980方呎。相較於2022年7月份2750萬元購入價,這意味在短短兩年多時間內,「盛滙基金」一買一賣,賬面勁蝕約882萬元或32%。李根興在YouTube影片中也承認,這是他投資舖位「第一滴血」;但為了保持基金流動性,他預告「接下來繼續有好多單套現」。倘若施永青的悲觀看法符合現實,舖市未來難有運行,該基金前景不容樂觀。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換個角度看,假設有一個平行時空,本港經濟及舖市在2019年之前的強勢得以延續,那麼作為商舖專家、既具能力又夠勤力的李根興,坐享beta加上alpha,自然可望成為最大贏家之一。可惜世事沒有「如果」,這亦印證「選擇比努力更重要」,萬一對大方向判斷失準,再努力恐怕也是徒勞。投資者尤須警惕墮入「路徑依賴」誤區,就像「一舖養三代」數十年來在香港被視為真理,但隨着客觀形勢變化,若還迷信舊日的「成功之道」,無異於刻舟求劍。無論如何,李根興現年僅50歲,未來還有很多機會;而他作為一個商學院案例,值得投資者引以為鑑。
來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