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5日星期六

中國帶頭圍攻,考驗老特戰鬥力 - 習廣思

2025年4月5日 - 信報

美國總統特朗普口中的「解放日」被《經濟學人》形容為「毀滅日」,不但沒有任何東西被「解放」,反而為美國帶來通脹、貧富不均加劇,更可能引發財政問題,這一日或被載入史冊,不是什麼好事,而是最高級別的經濟失誤。

標普500指數成份股周四蒸發了2萬億美元市值後,特朗普及其團隊仍然死撐對等關稅,話會為美國帶來新職位及繁榮,看來是要一錯到底。到周五傍晚中國終於重錘反制,宣布對全部美國進口貨品加徵34%關稅,標指期貨即時大瀉3.5%,另一日萬億美元級市值蒸發似乎難以避免。中國出手意義重大,早已蠢動的歐盟應該會接着出招,暫時扮鵪鶉的日本及南韓,國內應該會有壓力作出反制,且看能否逼老特在4月9日死線前懸崖勒馬,暫緩執行對等關稅,待認真地與各國進行貿易談判才作定案。

在世紀關稅戰下,美國民眾也不好過,要擔心物價上漲,美國媒體廣泛報道美國人開始紛紛囤積進口日用品、電器、食品等,另一個憂慮是經濟衰退,就業困難,加上股市大跌,財富蒸發,相信對老特也會構成民意上的壓力。

稅率計算「做數」  旨在庫房收入最大化

今次對等關稅搞出軒然大波,關鍵還在老特,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他既要求經貿團隊設計出的關稅可為庫房帶來重大收入,又想向企業發出明確訊號必須投資美國本土,於是衍生全球徵稅的想法,令美企不能把生產外判到任何國家,而老特又堅持要別人對美國貨徵幾多關稅及施行其他非關稅的市場限制,美國必須奉還的原則。

於是美國對所有進口商品徵收10%基準關稅,搞笑地連地球上最偏遠的火山島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群島(Heard Island and McDonald Islands),長年只有企鵝無人居住,與美國亦無貿易往來,也在加徵關稅名單上,至今白宮仍未對傳媒的查詢給出答案,可見華府今次關稅行動何等之兒戲。

另外,老特在記者會上展示計算對等關稅的方程式看似複雜,但實際上就是美國對一國的貿易逆差,除以美國從該國進口的貨值,程式中「進口價格彈性」ε定為4,「關稅對進口價格傳導率」φ定為0.25,兩者相乘的積剛好是1,得出的結果所謂的對等關稅,便是貿差除進口金額,「條數有點砌出來的感覺」。其實,美國進口貨品項目以萬計,怎能以一條程式概括為公平的對等關稅呢?完全不科學及沒有經濟理據,怎能說服其他貿易夥伴呢?

切斷美企供應鏈  美國自廢武功

不單止傳統美國盟友被關稅攻擊,美國企業也身受其害。標普全球汽車數據顯示,美國去年銷售的汽車當中,有近一半在外國組裝,墨西哥每年向美國輸出的約400萬輛汽車中,80%是通用、福特這些美國品牌,即是將關稅刀口指向自己人。

特朗普在任時簽下的《美墨加協議》(USMCA),相當於為這些美國本土車企套上「美製零件」緊箍咒,車企認為只要在鄰國生產,即可享受永久自由貿易,同時避開美國高昂的人工成本,以及工會無止境的加薪需索。可惜特朗普還是反臉不認人了,在《美墨加協議》明年才到期的情況下,無情地向墨加兩國汽車徵收25%關稅。

以上25%關稅,對這些美國車企肯定是致命的。財經雜誌《巴隆氏》(Barron's)據業績推算,25%關稅大概令每部車成本上漲5000美元;同時通用、福特兩車廠每部車淨利潤僅低於4000美元,意味兩大美國車廠在關稅實施後,今年盈利將被蒸發,除非大幅漲價,而銷售又不受影響。

即使車商斥大量額外開支把生產線搬回美國,其實效果也差不多,這些車廠根本沒那麼多本土生產的汽車零件,大約60%零件都要靠海外輸入,當中很多來自德國。搬廠回美國之後,依然要面對汽車零件漲價,產車成本同樣被大幅提升,美國消費者依然要買貴車。

所謂車企回流美國,讓美國工人就業崗位回流,其實是一派胡言,經濟上不可行。現代的汽車工廠中,機械臂數量可能比底特律工人要多,就算車企在美設廠,帶來的就業職位未必太多。特朗普打的如意算盤是什麼?是讓所有進口車都變貴了,美國車就多人買了?也許美國人在看到供車賬單時,才驚覺所謂「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根本不是那回事。

衣食住行,日後美國人都要嘗到什麼都貴的滋味。美國品牌鞋履商Nike自2008年始將生產重點由中國轉向越南,大約一半的產品在越南生產,當地將面臨46%關稅,公司股價周四大跌14%;Lululemon去年有90%產品產自越南、柬埔寨、斯里蘭卡、印尼、孟加拉等國家,而美國市場佔年銷售額61%,公司股價跌9%;毛毛鞋UGG、運動鞋Hoka及Teva品牌母公司Deckers供應商主要來自中國及越南,年收入67%來自美國,股價跌14%;洞洞鞋Crocs過去3年一半以上生產都在越南,股價跌13%。

老特繁榮夢  只是一派胡言

特朗普與包括財長貝桑在內的官員常常將關稅對通脹影響強調為一次性,這說法完全無法站得住腳,當這些生產商要找其他生產地或代工商,成本就會貴一大截,越南等國生產服裝鞋履自帶超高的成本優勢,包括原料採購、運輸、人力資源等,這些美國品牌很難找到更便宜供應鏈渠道,若如老特所願,搬回美國生產,僱用美國人,肯定年年要加人工,通脹怎不會是持久呢?

裕元及申洲等香港上市公司在老特第一任期後將生產商線搬到越南、柬埔寨以至印尼等國家,好不容易才渡過第一輪關稅戰,現在又要受到衝擊,可以再搬去哪裏?搬都無用,唯有縮美國市場供應,以裕元為例,鞋履出貨量中,約84%來自印尼及越南,11%來自中國,多年來累積的低生產成本發揮作用,盈利屢創新高,而市場方面,去年收入81.82億美元,美國市場15.42億美元,佔比僅18%,歐洲市場佔比17%,中國市場佔43%,分散市場才是抗衡新關稅戰的最好方法。若是人人這樣做,美國各類商品都會短缺,物價「唔飛漲都難矣」。

美國「來佬貨」一下子大漲價,你估美國人會不會把消費重點移到海外?除非美國海關對每個回國國民逐件隨身物品計價計稅,否則的話,美國人都會去加拿大或墨西哥跨境消費和購物,老特怎查得了那麼多。也許日本以至亞洲其他地方將湧現大量美國遊客(現在已經很多),較近的話,醒目的進口商可以諗在美國附近中美洲國家搞購物加景點,旅遊購物或成為新的時尚活動。

今輪關稅可能亦引伸到「回力鏢」打散美元。以往全球化自由貿易盛行,美元在國際間的流動量大且速度快,美元既是油元也是全球貿易結算貨幣,這是美元被高估的底因。當全球貿易因高額關稅而大幅下降,資本回流美國也會大減,揹上35萬億美元公債的美元還靠什麼強起來?1933年The Smoot-Hawley關稅法案引發其他國家紛紛以關稅報復,全球貿易量大幅減少66%,美國經濟陷入大蕭條。今次關稅率也是升至百年來最高,後果如何,預估得到。

當對沖基金聞到血腥味,紛紛加入沽售美元行列,美元崩潰會甚速,誰還會大舉買美債呢?美股也是美元資產,近年大量歐亞資本湧進美股,聯儲局數據顯示,兩個地區的資本共持13萬億美元的美股,資本流向在關稅戰下開始逆轉,這也是美元近日急跌的原因,這個趨勢將加速,美股弱勢仍遠未見底,美股周四表現告訴大家,神話可以突然破滅。有時金融市場就是如此,由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是很容易。一日特朗普未投降,放棄他的戇居關稅計劃,美股特別是科技股會「跌到你唔信」。

現在較看不透的是特朗普出此爛招之後,如何逐個國家去談判找着數。筆者比較好奇,柬埔寨人均GDP約2713美元,越南4700美元,美國逾85000美元,要劫貧濟富買什麼美國貨。假如中國才是終極目標,這場關稅戰籌碼便推得太大了。

來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