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9日星期三

營養新發明,韓國牛肉米 - 林梓添

2025年3月19日 - 信報

近年來,隨着人口持續增加、氣候暖化、耕地面積減少等因素,糧食供應發生結構性變化,各國致力尋找牛肉及其他肉類代替品,作為人類蛋白質來源的「未來食物」。

當中韓國延世大學的研究團隊,在實驗室培育了一種「牛肉米」的混合食品,把牛肉細胞植入米粒,不僅提升營養價值,更大幅降低碳排放。

近日,網上媒體引述,去年韓國延世大學研究團隊發表科研報告,詳細描述如何成功利用白飯米粒培養人工「牛肉米」。

研究團隊首先使用魚膠和食物酶,在米粒表面組成食用塗層,增加米粒和牛肉細胞的黏着,提高牛肉米結構穩定性。接着,科研人員把牛隻肌肉與脂肪幹細胞植入米粒,並放入培養皿進行培育。經過約9至11天生長,牛肉細胞便在米粒內部與表面形成組織,最終誕生這款創新食品。

含杏仁香氣

研究人員把牛肉米煮熟,分析營養價值、香氣、口感,發現與傳統米飯相比,牛肉米煮熟後,一樣帶有黏性,雖口感較硬一點,卻帶有脆口感覺。肌肉幹細胞含量較高的牛肉米,熟後產生牛肉和杏仁般香氣;脂肪幹細胞含量高的牛肉米,則散發奶油和椰子油般的油脂香氣。

此種米同時提供豐富營養,相比白米飯,脂肪多出7%,蛋白質含量多8%,且其中18%是動物蛋白質,屬必須胺基酸的豐富來源。

研究顯示,每生產100克蛋白質,牛肉米碳排放量不到6.27公斤,而同等數量牛肉則高達49.89公斤。價格方面,此米售價每公斤折合約16港元,比牛肉便宜。無論從環保或經濟角度,均具有可觀發展潛力。

延世大學化工生命學系教授洪金基(音譯)表示,米飯可提供牛肉幹細胞生長必須養份,且比起大豆或堅果,比較少人對米過敏,所以選擇用米飯進行實驗。洪教授展望說:「如果這種牛肉米最終能夠變成食品,將來可作為永續的蛋白質來源,尤其是不利發展傳統畜牧業的地方。」

事實上,去年首爾已有韓式烤肉店一度充當試點,供應客人試吃牛肉米。當時食客更對這米作出正面評價,雖指口感還不能跟牛肉相比,但期望未來不斷改良口感,甚至成為人類的主糧。

根據國際水稻研究所資料顯示,稻米是全球逾80億人口中近半數人的主食。現時亞洲稻米消耗量雖佔全球逾九成,但各地對稻米需求與日俱增。以非洲為例,需求每年上升近兩成。雖然稻米供應量不斷提升,卻追不上日益增加的需求,設法改善稻米產量非常重要。有意見認為,研發基因改造稻米將成其中一個解決方法。

基因黃金米

黃金米(Golden Rice)就是一種基因轉移稻米品種,由美國先正達種子公司(Syngenta AG)參與研發,通過基因工程,其食用部分含有維他命A的前體β-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在人體內可轉化成維他命A。由於胡蘿蔔素使大米呈現金黃色,因而得名「黃金米」。

2000年,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教授Ingo Potrykus與德國佛萊堡大學Peter Beyer教授發表論文,解構其中的技術,並直指胡蘿蔔素含量太少的問題,除了顏色發黃之外,並無其他特殊用途。直至第二代黃金米於2005年發表,合成的β-胡蘿蔔素提升23倍,至少可以補充人體每日攝取量的一半。

科學家利用遺傳工程科技,把現有稻米品種進行改良。如美國康乃爾大學的研究團隊,在2002年成功把大腸桿菌的兩種「海藻糖」基因融合,並轉而植入印度香米基因組,從而開發出一種韌性強、較能抗旱、耐寒、耐鹽的新種稻米,或能讓人類在不可能種稻之地成功種植米糧。

星洲人造雞

南韓並不是唯一探索人造肉的研發團隊,世界各地已有數十家公司加入人造肉競賽。2020年新加坡核准銷售世界上第一個人造雞肉產品,當地「Huber's Butchery and Bistro」更是全球第一家出售人造雞肉餐廳,當時一碟「人造雞肉意大利麵」售價約為105港元,碟中「雞肉」無論外形、氣味和口感,均與真雞肉毫無分別。

這款人造雞肉,來自加州的Eat Just公司,負責「養雞」人員先把活雞肉細胞放在培養皿,然後向其「餵食」蛋白質、糖和脂肪等營養,待其「成長」至一定日數,再把細胞放入大型鋼製生物反應器進行大規模複製。等待4至6周後,雞肉細胞從生物反應器「熟成」,再加入一些植物蛋白,然後進行調味、煮熟,甚至利用3D打印,賦予其必要形狀和質地。該公司聲稱這種肉符合道德、清潔和綠色,而且在口味上毫不遜色。

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農業食品和氣候專家Neil Ward表示,人造肉可望開發出更健康、更氣候友善的食品,只是現階段社會上大部分人對人造肉觀念流於實驗階段,而且所需成本亦較大,暫時難以作普及食用。

來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