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2日 - 信報
科學解釋:海嘯由海底地震或海底火山爆發引起,當地震發生時,海床迅速抬升或下降,推動大量海水形成巨浪。在海嘯來臨前,海水可能會先向外海退去,形成「負潮汐」現象。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震源較近的地區,海嘯可能會在數分鐘內襲來。
民間說法:印尼2004年南亞大海嘯(規模9.1級)發生前,許多海灘的水位急速下降,當地漁民察覺異樣後迅速撤離,成功避開災難。而在日本,漁民長期以來也有「大退潮不尋常,必有大難臨」的說法。
應對措施:若發現海水異常退潮,應立即離開海岸,向內陸高地避難。千萬不要為了撿拾露出的貝殼或打卡拍照而停留,因為海嘯來襲的速度極快。
此外,突然的高溫、悶熱感也可能是天災的預兆。旅行時,明明不是炎熱季節,卻突然感覺空氣悶熱異常,沒有風,甚至出現「燒焦味」或奇怪的硫磺氣味。
科學解釋:地震發生前,地殼下方的岩石擠壓產生巨大摩擦力,可能會釋放熱能與氣體,導致當地氣溫異常升高。此外,地震活動可能影響地下水層,使熱氣噴發到地表,造成悶熱感。硫磺氣味可能來自火山或地殼裂縫釋放的氣體,例如氡氣或二氧化硫。
民間說法:在中國古代,「地熱異常則震,氣息改變則災」的說法流傳甚廣。例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前,當地居民普遍感覺天氣悶熱異常,甚至有些人覺得「空氣變了」。
應對措施:若出現悶熱感、硫磺味,並伴隨其他異常現象(如地面裂縫、動物異常),應提高警覺。另,若在火山區,立即查詢當地火山活動情況,避免靠近活躍火山口。
地泉異動
倘若無風,卻見湖泊、水池或井水突然出現細微波紋,甚至水面微微晃動,看起來像被攪動一樣,不會是什麼好事。
科學解釋:地震發生前,地殼內部的應力變化可能影響地下水層,導致水面震盪。此外,地震波可透過地層傳遞到地面,提前造成細小震動,使水面產生輕微擺動。這種現象在井水中較為明顯,古代中國稱之為「地泉異動」。
民間說法:中國古籍記載:「井水翻波,地動將至」,意指井水如果無故翻騰,可能意味着地震即將發生。例如1556年嘉靖大地震前,陝西地區多地的井水異常翻動,被視為地震預兆。
應對措施:若在旅途中發現水體異常晃動,應留意是否有其他地震前兆。如果身處地震帶,應檢查當地地震預警系統,做好應變準備。
強烈磁波
亦有數據指出,地震前,某些電子設備如手錶、手機、無線電、汽車電池等可能會無故故障,甚至發生訊號中斷、熒幕閃爍或突然熄滅的情況。
科學解釋:地震前,地殼活動可能會釋放強烈的電磁波,影響電子設備的正常運作。這種現象在歷史上曾多次被報道。
例如1989年美國洛馬普列塔地震前,有人發現手機訊號異常,甚至有些電子鐘無故停止運轉。此外,地震前的電磁波也可能影響動物,例如鳥類大規模遷徙或家畜異常興奮。
民間說法:古人雖然沒有現代電子設備,但他們發現某些磁性物品(如指南針)在地震前可能會出現異常。古書《天工開物》記載:「磁石異轉,地將震」,指的是磁性物品如果突然偏轉,可能意味着地震即將發生。
應對措施:若多個電子設備同時發生異常,可能是環境電磁場發生變化,應提高警覺。另,若當時正處於地震活躍區域,應尋找可靠的地震預警來源,做好防範措施。
壓力劇變
在旅行時,發現地面突然出現裂縫,甚至有水或氣體從裂縫中噴出,這也可能是地震或火山爆發的前兆。
科學解釋:地震發生前,地殼應力增大,可能會在地面產生細小裂縫,並導致地下氣體或水噴發。例如,高壓地下水層受到擠壓時,可能會突然湧出地表,形成「地震泉」。
民間說法:古人觀察到「地裂則震」,認為如果地面無故開裂,可能是大地「不安」的表現。例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當地農民發現田間出現許多細小裂縫,隨後不久就發生了大地震。
應對措施:如果發現地面有新裂縫,應避免長時間逗留,特別是在山區,避免山崩或土石流的風險。
若裂縫中有水或氣體噴出,可能意味着地下壓力劇變,應馬上撤離至安全地帶。
來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