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9日星期五

唔怕入錯U,至怕讀錯科? - 梁天卓

2024年7月19日 - 信報

DSE兩日前放榜,相信不少同學都在煩惱選科和選大學的問題。成績最好的,可能在留港讀醫或赴美留學之間做選擇;成績差一點的,可能在重考DSE和報讀「水泡科」之間猶豫。無論如何,這都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選擇,坊間亦因此有不少有關的「攻略」。例如上星前,有KOL在社交網站上分析他的3點看法:「首先,讀大學是好投資,一般回報相當高,收入高過非大學生好多,學費值得畀,唔使拗。但第二,你讀邊間大學,對你收入影響,分別冇你想像中咁大。然後第三,你讀乜科,分別就大了!」

讀大學是好投資很多人都知道,我在本欄亦曾分析。不同大學的畢業生收入不同,這並不令人意外,哈佛大學畢業生收入比哈爾濱佛教大學(編者按:並無此大學,只有哈爾濱佛學院,簡稱「哈佛」)畢業生高,誰不知道?然而,不同學科,分別可以有多大?根據KOL再根據《經濟學人》多年前的報道,「唔同科目,真係兩回事。理科嘅,差唔多全部年均回報都有10%以上,平均係12%回報……文科嘅?極少去到好高,可能得一兩個會高過理科平均。而仲要有一大堆負回報,有個別仲要負到九彩。有啲係廿年平均,每年輸15%,衰過你買港股幾十條街。」

簡而言之,KOL的「攻略」是:「唔怕入錯U,至怕讀錯科」!

經濟學人報告兩點錯誤

了解媒體運作的讀者都會明白,嘩眾取寵的標題和報道往往是收視保證。這不難理解,當有報道大字標題:「哈佛人類學畢業生錢途不及哈(爾濱)佛(教)大學電腦工程畢業生」時,讀者們很自然會按進連結,看一看這篇出人意表的文章。

然而,《經濟學人》並不是經濟學者,前者的報道分析往往不如後者的研究嚴謹。事實上,這篇《經濟學人》的報道亦只是引述一間人力資源顧問機構的分析報告。我不是說這份報告的結論全都是錯,但有兩點是值得指出的。

首先,KOL亦有提到「讀理科同讀文科嗰啲,『本身』就唔係一樣嘅人。並唔係因為『讀理科』令佢人工高,佢去讀文科一樣高。相反,亦唔係你改變主意去讀理科就包掂。」學術一點來說,這份報告的分析有所謂的「選擇性偏差」(selection bias):劍橋法律系畢業的麥明詩前途一帆風順,到底是因為她讀的是劍橋法律系?還是因為她是麥明詩?換個角度問:在會考數學科拿到1分的阮民安如果入讀劍橋法律系,他又會否像麥明詩(或其他同系畢業生)那樣前途似錦?

另外,KOL引述的《經濟學人》引述的報告,並不(完全)是分析畢業生在畢業後工資有多少,而是讀不同大學、不同學系的回報率有多少(average annual return on degree)。什麼是回報率?根據該人力資源顧問網站介紹,這回報率是計算學生畢業後20年的工資收入減去就讀該大學的總投資(考慮經濟援助)。

理論上,如果哈爾濱佛教大學的學費極低,其電腦工程科畢業生即使在畢業後收入平平,這科的回報率仍然可以是極高!這是否代表一個剛考入美國哈佛大學準備主修人類學的學生,應該轉大學和主修科目?

選科是否完全不重要?當然不是。尤其是在一些有發牌制度的行業(如醫生、護士、律師),能夠選上有關學科,畢業後的收入和回報都有一定的保證。

選科不如選興趣

此外,要長遠地知道學科的回報並不是容易的事。那麼,學生們應該如何選科?我引用大教授張五常多年前的一段話作總結吧:

「香港的學生永遠都是以工作的出路──或為印在名片上的名銜──而讀書的。可不是嗎?幾年前政府說有兩萬個山坡要處理,申請讀土木工程的就人山人海,此前稱霸的電機工程就不能不退位讓賢。也是幾年前,學生不肯定回歸後香港的法律行業會怎樣,港大法律學院的收生收得很差勁;今天,該學院收生的成績變得大有可觀。諸如此類的、變來變去的例子,我在港大見過不下10次。當一個中學生跑來問我選修哪個學系為上,我知道他不會是為興趣而問的。我今天對類似問題的答案,千篇一律:不要選出路,選興趣,因為今天出路這學系好,畢業時可能變了卦。」

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