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6日星期六

瑜伽與太極比較 - 伍懷璞

2024年7月6日 - 信報

瑜伽文化推廣者、瑜伽愛好者印度總理莫迪,曾在訪華期間大談瑜伽與太極的精髓有共通之處。

作為兩大東方健身運動,印度瑜伽和中國太極,確有驚人相似的地方。今期,則初探兩者分別。

瑜伽與太極,皆源起於東方古國,都提倡「調身」、「調息」、「調心」的內外結合,通過不斷磨練,突破極限,尋求更高精神感受,是追求身體康健與精神昇華的兩種方式。

類同之處

瑜伽,最基本是一種綜合性身心練習,強調身體的伸展、力量、平衡和呼吸,有助於提升軀體靈活性、緩解壓力、促進內心平靜等,並可適應不同健身水準和目標。

太極,最基本則是一種源自中國的傳統運動,注重流動的動作、呼吸和內心集中,有助於提高身體協調性、放鬆緊張情緒、促進能量流通,適合尋求身心平衡的人。可以說,瑜伽和太極都關注陰陽平衡、呼吸配合、內外調和、健身與養性相互統一,其思想理念皆追求「天人合一」。

(一)皆遵循「天人合一」

《奧義書》中給瑜伽定義:瑜伽練習是一個提升意識、發揮人類潛能的手段,是通過體式進行鍛煉,結合冥想提升意識,達到心靈與精神和諧統一的境界,從而幫助人類充分發揮潛能的體系。在印度瑜伽體系中,讓心靈和精神統一結合,被稱之為「梵我一如」,本質即「天人合一」。

太極是氣功的一種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身心練習之一,將身體姿勢與呼吸技巧相結合,不過一連串流暢動作通常更溫和、更緩慢。太極來源於道家「崇尚自然」和「周而復始」、儒家文化「中庸」和「仁義」,及道儒兩家所秉承的「天人合一」思想。

可見,瑜伽和太極,均在古代「天人合一」等哲學理念指導下形成,皆尊重自然、遵循天然的規律,強調人與大自然和諧統一,及自我的身心合一。

(二)皆貫徹「陰陽平衡」

瑜伽流派眾多,當今最流行是以調息與體位法為主的哈達瑜伽(Hatha,意為日月),「Ha」為「陽」,「tha」為「陰」,即陽與陰結合,達到平衡狀態,從而保持理想的健康狀況。

瑜伽體位法練習也講求陰陽,「陽」動作略快、是動態的,「陰」動作為靜、是不動的,動靜結合,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靜則生陰,動而生陽,從而達到陰與陽的平衡。

「陰陽平衡」哲學理念,同樣貫穿於太極運動的理論和實踐中。陰陽相合而為太極,太極運動是在符合陰陽對立統一之基礎上,創造出的一套剛柔相濟、快慢相間、形意結合等陰陽相合的動作套路。如太極拳一招一勢,均要兩手臂同時運轉,分之為陰陽,相互轉化;太極拳運動的開合虛實,開與實為陽,合與虛為陰,陰極生陽,陽極生陰等。

(三)皆重視身心兼修

瑜伽和太極,都屬於偏靜的運動,若要堅持下去,練習者需有較強耐心和超強毅力,在練習過程中平心靜氣、不急不躁,專注地把意識集中於當下,關注於自身。因此,即便是性情急躁的人,亦會在練瑜伽或太極時,有意識地控制情緒,在積年累月的練習中,修養心性,調整自我。

練習瑜伽可健身塑形、增強體質,心情也會保持舒暢、平靜狀態。長期堅持瑜伽運動可加強自信、體現自我價值,能完善人格,增強幸福體驗,降低抑鬱情緒,減少心理疾病的發生等。而太極在發展演變過程中,吸收了《易經》、《黃帝內經》、《紀效新書》等中國傳統哲學、醫學、武學著作的經典思想,兼具儒、道、釋等思維精髓,長期堅持習練,不僅強身健體,還可保持心情舒暢、有益心理健康。

(四)皆講究呼吸配合

太極和瑜伽,兩者均在習練過程中講究「身、心、呼吸」三者配合,對呼吸的控制,是兩種運動共同的特徵。

呼吸是瑜伽練習的基礎,配合體式練習,瑜伽的呼吸分為腹式呼吸、胸式呼吸和完全式呼吸。習練瑜伽,先通過靜坐冥想來放鬆身體,才能調整呼吸;深深地吸氣,緩緩地呼氣,透過控制呼吸,來支配身體,最終覺察精神。太極的腹式呼吸法,是有意識地把呼吸的長短和動作過程相結合,要求細、勻、深、長。練習時,習練者的意識集中在呼吸上,頭腦維持清晰穩定,精神保持平靜和積極。

兩者差異

練習瑜伽或太極,對人體都能達到養生功效,可是兩者也存在差異性。如:

(甲)本質不同:瑜伽本質屬性是養生,提升靈性,身心合一,健身強體。太極拳從創立之初以技擊為目的,雖可健身,卻不能否定其技擊本質,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只是它體育屬性的體現。

(乙)健身理念不同:瑜伽健身的原理,是通過調整和控制呼吸並配合體位,來刺激腦、臟器、神經與腺體等生理組,繼而促進個體生理及心理健康。太極拳的健身理念是三調,即「調形、調心、調息」。

(丙)健身功效不同:瑜伽三大功效:調節內分泌系統,促進血液迴圈和新陳代謝;提高人體免疫力;增強身體能量,使心情平和、寧靜。太極拳三大功效:強身健體,提高人體免疫力;祛病延年;克敵禦辱。

此外,瑜伽和太極的練習動作、要求亦不同,習練瑜伽還需配合特別的冥想,這是太極區別於瑜伽的一個重要因素。故在選擇健身專案時,不僅要考慮性別、年齡、身體特質的差異,且要正確認識專案的異同,有針對性地選擇。

資料研究員:曾穎雯中醫學博士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