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1日星期五

「香港設計之父」石漢瑞(Henry Steiner):我喜歡港人的can-do精神 - 張綺霞

2024年6月21日 - 信報

石漢瑞(Henry Steiner)有「香港設計之父」之稱,在港63年來,他引領着城市設計發展,為多個重要企業及公共機構如牛奶公司、香港置地、太古城、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太古糖業、香港電話公司、惠康及特惠牌、香港賽馬會等設計標誌,不少沿用至今,早年的滙豐銀行鈔票及後來的渣打銀行鈔票亦出自他手筆。回顧其作品,就如回顧香港的變遷。

今年90歲的Henry Steiner仍堅持每天上班,接新的案子,生於奧地利成長於美國,他在港的日子最長。近年香港社會常討論去留問題,石漢瑞強調自己不會離開:「我愛香港,娶了一個香港女孩。我喜歡港人的can-do精神。什麼都能做到。我認為這精神仍在這裏保存。」

最近M+為石漢瑞舉辦個人展覽「石漢瑞:化圖為語」,回顧他的人生和六十多年創作經歷,為此特地接受訪問。鮐背之年的他幽默感十足,笑言希望訪問不要成為訃聞報道的材料,問他身體是否健康?他敲了敲木製的桌子,表示感恩,「母親最後活到103歲,我想我有她的基因。」

石漢瑞1934年出生於奧地利,4歲遇上納粹佔領,猶太裔的他和家人獲友人幫助移居美國,根據Zolima CityMag的訪談,這位友人本來不想幫忙,因為看到石漢瑞的長相,以為他是中國小男孩才答應,這是他最早和中國的緣分。

1955年,Henry從美國紐約亨特學院畢業後,轉到耶魯大學藝術學院新設的平面藝術專業課程深造,領導該課程的是曾在德國包浩斯學校任教的Josef Albers,而影響石漢瑞最深的,是知名設計師Paul Rand,Paul為IBM、ABC(美國廣播公司)和UPS設計的標誌,至今仍沿用。

石漢瑞回憶說:「那是兩年制學士後課程,當第一年結束時,老師告訴我們第二年請得Paul Rand任教,我馬上想,天呀,這個神級人馬竟然要來。我早留意到他的作品,很受震撼,到處都看到他的創作。」

唯一未被批評學生

Paul Rand出名嚴格,石漢瑞卻不覺得,認為只是老師堅持理念:設計不能純粹裝飾,而是能溝通。「還記得Paul Rand要我們將功課擺出來,逐一點評。他問其中一名女生:『為何這樣設計?』她答根據感覺,Paul馬上批評:『你沒一個意念,就不算溝通。』所有學生都被他批評過,唯獨我的作品Paul沒說什麼,一位老師提醒他,他說,因為這是一個好設計,能傳達想要的訊息。」自此,老師對設計的信念一直影響着着Henry。

畢業後石漢瑞到巴黎進修了一段短時間,在1961年來香港,為The Asia Magazine擔任設計總監,合約僅為期9個月,最後他留了六十多年。「來之前,我甚至不知道香港在哪裏。」抵達香港後,他馬上被這城市的能量吸引,「第一眼就喜歡這裏」。不久遇上六七暴動,期間不少公司將員工調往新加坡,自此沒回來,但他留了一周就回港。「新加坡真的太無聊了,沒香港的活力。」

除了雜誌工作,他開始接其他公司的設計邀約,例如幫香港希爾頓酒店設計標誌,客戶很滿意,自此工作不斷。「當時香港正在急速轉變中,對設計的態度愈來愈開放。」

石漢瑞決定留下,創立自己的平面設計公司。他表示,當時大部分香港公司不太了解平面設計,只稱呼為「商業藝術」。「這名字聽起來像賣淫,就像想成為一名畫家但做不到,唯有為了賺錢變得商業化。我跟客戶強調,設計並非藝術,是建立圖像身份,打造企業形象,屬於廣告。設計更像醫生、律師等專業,有自己的一套學問,與商人合作解決他們的溝通問題。」

採用跨文化策略

Henry一開始就採納跨文化設計策略,「因為這就是香港特色,香港是跨文化城市,非中國亦非英國文化,而是各種文化並存。」他打開為The Asia Magazine設計的作品,雖然是報紙紙質,有60年歷史仍保存得相當好,他最喜歡亞洲旅遊主題那一期的封面,將不同國家的物品拼合成亞洲地圖。在另一張內頁印着穿旗袍的現代婦女拼接古代美女圖,融會中西古今,成為他最常用的設計風格,亦啟發了大量本地設計師。
例如他多次為滙豐設計的年度報告,同樣採用此策略。在滙豐銀行獲得紐約的美國海豐銀行(Marine Midland Bank)新控股權那一年,石漢瑞將畫面劃分兩邊,合成一個圖案,一邊放上代表香港的珍珠,一邊擺着代表紐約的蘋果。

Henry本身愛儲舊物,辦公室內一個架子擺放了大量舊玩具,不少所儲物品也曾出現在他設計的廣告或封面,就如1978年香港電話有限公司的商業電話簿,混合了中西古今與生意有關的算盤、計算機、印章等,「每一物件都有其意義,並非裝飾。」

一個徽號一個商標,代表整個企業的形象,這些年來他設計了不少重要機構的商標,每一個都花大量時間做資料搜集和研究。在六十年代,企業形象的概念還是新鮮事物,本地公司卻願意花錢支持。「每間公司各有特色,每次皆深入了解才能拋出方案,而非給他們我為別人做過的事情。」

Henry的設計風格大膽而直接,沒繁瑣細節,吸引人眼球。他自言沒特定風格。「我希望每個作品都與眾不同,不想有人說:『哦,那是石漢瑞的作品。』而是看出代表哪家酒店或公司。」

滙豐標誌耗時3年

每當一些大公司或組織準備進行改革,希望樹立新形象,總會找上他。「我不僅為他們打造新形象,更應該是合適的形象。合適比翻新更重要。並非為標誌換成今年流行的風格與顏色,而是更有效帶出訊息。」

例如滙豐銀行標誌,看似簡單,其實根據大量研究生成,費時3年,石漢瑞向集團內不同國家和地區所有銀行經理派發問卷,問他們對公司的印象,「這樣我能找到靈感之餘,也讓他們感到參與設計過程,增加歸屬感。」在調查中,大部分人認為滙豐總行兩頭銅獅子最能代表銀行,甚至暱稱公司為獅子銀行,可是Henry都沒採用。「獅子銀行(Lion Bank),讀起來像謊話銀行(Lying Bank),不太好。」

他認為,滙豐當時想向外擴展業務,可是外地根本不知道這間銀行,於是決定設計一個新標誌,打造一種國際身份。這個標誌來自創辦人出生地、代表蘇格蘭的聖安德魯旗幟,是一個X形的十字。他隨手在紙上畫了一個草圖。「我把其中兩個三角填滿,再在旁邊加了兩個三角形,就像是東南西北四極相加,有風水意味,代表公司向全世界擴展、四方八面都能建立生意,同時講述了公司的來源。」

賽馬會在回歸前夕想轉換新形象,同樣由Henry操刀。他所做的翻新很微小,將原有統合HJC的設計保留,只把較有攻擊性的鋒利馬鞭,改成較溫和的扁頭馬鞭,加上橢圓形的標誌象徵賽場,並且換成黃色加藍色。「改動得少非因為懶,而是因為原有設計沒問題。平面設計目的只是解決問題。」

他另一個經典設計是本地鈔票,例如混合現代設計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渣打銀行鈔票,從20到1000元面額,他選取了5隻神獸,代表這城市的身份,也是他很滿意的作品。

客戶給石漢瑞的自由度是否很大?他思考一陣才回答:「不是自由度,而是信任。每做一件事,我都會展示給他們看,並解釋背後原因,絕非單純『我覺得這顏色很美,這樣做很漂亮』。」

2016年起,M+博物館數年間多次派員到石漢瑞的設計公司搜集資料,有些被購作館藏,有些被借走作展品,組合成如今的個展,分為兩個空間,第一個空間回顧他的生平,第二個空間展示這些年來的創作。他的設計與整個時代扣連,隨處可見,構成本地身份和形象的一部分。

Henry可會覺得自己有影響力?

他笑了笑,含蓄地回答:「但願如此。」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