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3日星期一

操練無助大進步 - 占飛

2015年11月23日 - 信報

作家麥康葛拉威(Malcolm Gladwell)在2008年出版的《異類》(Outliers)一書中,提出了「一萬小時規律」(10000-hour rule),迅即家喻戶曉。他引述學者的研究指出:除了極少數天才外,運動員、棋手、演奏家乃至任何人,要學有專長,必須至少操練一萬小時。反過來說,任何人堅毅的苦練一萬小時,都可以成為專家。這個說法鼓舞了不少教師、家長和學生。

葛拉威的說法,源自艾力信(Anders Ericsson)教授1993年寫的一篇論文。可是,艾力信卻在2012年撰文抨擊葛拉威歪曲了他的意思。他指出:一萬小時只是個平均數,不足以成為「規律」,而且,懶散的操練和專注的操練,效果差天共地,絕不能一概而論。

及後,葉史甸(David Epstein)在《體育基因》(The Sports Gene)書中指出,頂尖運動員靠天分多過專注操練,根本不用一萬小時亦能成績出眾。最誇張的例子是Donald Thomas,他本是籃球員,2006年改練跳高,2007年跳出2.35米,奪得世界錦標賽金牌。

成本效益

擲飛鏢、摔跤和短跑等運動,都不用操練一萬小時。另一方面,國際象棋手卻往往要操練1.5萬小時以上,才能當上「大高手」(grandmasters)。寶嘉(Polgár)姐妹更練上5萬小時!

憑常識都可斷定:無論花多少個小時操練,沒有天分的人寫的詩,都無法跟李白或莎士比亞相比。同樣,就算專注操練10萬小時,也不可能產生另一個莫扎特、荷洛維茲、吳清源或卡斯柏洛夫。

早前,三名美國大學教授發表論文Deliberate Practice and Performance in Music, Games, Sports,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s: A Meta-Analysis,徹底地推翻了「一萬小時規律」。他們「後設分析」了88篇共調查了逾1.1萬人的科學研究論文,結論是:專注操練用於遊戲(下棋之類),只能提高26%的水平;音樂, 21%;體育運動,18%。

最淒涼的是教育,原來莘莘學子朝夕操練,「成本效益」甚低,只能提高4%水平。校方和家長,聽到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