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7日 - 蘋果
芭蕾舞明星Sergei Polunin,19歲成為英國皇家芭蕾舞團歷史上最年輕首席舞蹈員,很多人把他與「芭蕾皇帝」雷里耶夫(Rudolf Nureyev)相提並論。但今年初,才22歲的他竟然宣佈退休。
Polunin生於烏克蘭窮鄉僻壤,幼年父母離異,母親認定運動脫貧是他的最佳出路,3歲讓他試學芭蕾舞和體操,鎖定體操為目標後,為方便練習,不惜把他轉往學業成績較差的學校。
6歲時,他已過着半職業運動員生活:早上8時至中午上學,之後立刻往練體操至6時,「記憶中好像飯也沒有吃」,回到家往往疲倦得倒頭便睡,一般小孩的玩樂生活當然免問。
練舞棄學業 母子變疏離
他未滿8歲時患了肺炎,休養幾個月後,發現追不上同學的進度,母親心灰意冷下,決定再讓他試芭蕾舞,多年刻苦體操訓練竟成為紮實的舞蹈根基。12歲時,母親每月為他報名參加兩次比賽,Polunin說:「我討厭這段日子的沉重壓力,特別是母親會在場監督,賽後又會罵我不夠認真。」
14歲時,他「被毛遂自薦」進入倫敦皇家芭蕾舞團,舞技已鶴立雞群,而且由於英語水平低,跟不上學業進度,索性更多時間放在舞蹈上,從此扶搖直上。
儘管已成明星,生活仍是極之艱苦和刻板,加上年紀輕輕便為舞團擔大旗,更沒有機會做回普通青年。為平衡白天生活,他交上背景複雜的朋友,晚上流連派對,偶爾服用可卡因、K仔,甚至在表演前濫藥。
他坦言人生目標是錢:「我不要做百萬富翁,我要賺千萬、億萬。」一天恍然大悟:再這樣跳下去也不可能達到目標,僅餘的鬥志也消失了。「舞蹈不僅是職業,還佔據了我的生命。你必須熱愛舞蹈,才能忍受每星期六至七天如此生活……我仍愛表演,但體內那藝術家已奄奄一息。」幸而退休後幾個月,在俄國舞蹈家Igor Zelensky游說下,加盟莫斯科舞團,重上舞台。
可是,他與母親關係卻仍疏離。自從搬到倫敦後,他禁止母親看他的表演,仍居烏克蘭的母親,直至現在也只能和擁躉一樣在網上追他的星蹤。「從前她只會責罵和批評我,現在我自立了,不會再容許她看我。」
他為記者安排往烏克蘭採訪母親,適值母親生日臨近,他隨手拿出幾張50英鎊現鈔,請記者轉交。「要找張生日卡把錢放在裏面嗎?」記者問。「免了。小時候,她逼我自製生日卡送她,現在我決不會給她生日卡。」
母親對他的態度沒有怨言,只慨嘆:「他只記得我對他嚴格的一面。」她認為自己責任是培養兒子成材,就算犧牲了親情也在所不惜。
為入名校 逼孩子操試題
香港運動員賺不了錢,沒有家長會如此逼子女。不過,家長為爭取入名校的狠勁,也堪比擬。學十八般武藝、上下午讀兩間幼稚園,早已不是新聞。爭入名校的起跑線,已提前到幼稚園的兩歲學前班,因為入名校中學必須讀過直屬或精英小學,入這些小學的先決條件則是從精英幼稚院畢業。據說有家長用肚裏胎兒的超聲波「照片」報名,我半信半疑;不過,歲幾的孩子要為入讀兩歲課程去學校面試,是千真萬確。
歲幾的孩子,懂甚麼?面試時要坐定定,對孩子已是極高要求;有些學校還會問幾種生果的名字。簡單點有嗎?有,是孩子自己的名字,不過答案不能是「崢崢」或「嶸嶸」,是「姚崢嶸」。歲幾的孩子,能講「媽媽」、「爸爸」已算頗早熟,要講全名,則非經一番操練不可。
最近聽了一個故事:家長這樣訓練了孩子幾個月,某天孩子午睡醒來,家長問他想吃點甚麼?孩子竟然答:「我個名叫xxx。」爸爸說,那一刻,他內疚不已(類似故事還有很多,不過受朋友所託,不便寫出)。
其實,就算孩子懂說生果名字,也不反映他們的智商和能力,只顯示家長有準備,我相信這些面試的真正目的,亦正是測試家長的誠意、決心和狠心,因為走上名校路,便是20年的馬拉松賽。就算將來孩子會成為律師、醫生、投資銀行家,又值得嗎?就算從起跑線彈出了,但父母開心嗎?孩子會感激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