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8日星期二

胎學vs胎教 - 陳姍姍

2012年4月17日 - 信報

有人問:胎教之於BB學習語言有沒有用處?

我嘛,已是老油條,又懦弱怕事,很難斬釘截鐵地說什麼有用什麼沒用(世上有這樣一刀切非黑即白如此便宜的事嗎?)。然而我可以告訴你,胎兒在子宮裏對他們的語言環境是有認知的。換句話說,語言獲得的過程,理論上可以早在子宮裏便展開。

怎麼知道胎兒在腹中已在細細聆聽乖乖學習呢?

答案是,因為初生嬰兒呱呱墮地時,語言認知能力已非一張白紙。

嬰兒甫出世,便能從其他女聲中辨別出媽媽的聲音。這是DeCasper & Fifer在一九八〇年的實驗所發現的,可別小覷這結果!

它證明了胎兒在子宮裏不單止能收聽到外面世界的聲音,而且這些聲音更沒有如水過鴨背般從胎兒的左耳入右耳出:胎兒必須經過一定的學習程序,辨別謹記媽媽聲音的特質,才能將之從陌生中辨別出來。而這種對聲音音效的辨別能力,正為語言獲得奠下重要根基!

這還不止呢,DeCasper & Spence在他們後來的實驗裏又發現,準媽媽在連續六星期向她們腹中塊肉定期讀同一個故事,待嬰兒出世後,初生嬰兒對他們在子宮裏聽過的故事是特別有反應的!

基於腹中胎兒對現實世界毫無經驗,是以不可能用意思來辨別記得聽過的故事。這說明了,胎兒是單純靠語音的屬性,對語言進行分辨與記憶。

事實是,Mehler與其同僚在其實驗中發現,法語的初生嬰兒才降世已懂得將法語從俄語區分出來(必須一提,這裏所講「法語的嬰兒」是指嬰兒的語言環境是法語,跟其血統種族國籍無關)。十年後,Nazzi與同僚亦發現,英語的初生嬰兒能將英語自意大利語中分辨開來,證明嬰兒在母親腹中已有畀心機留意自己母語的特徵。不過,同一實驗卻同時發現,法語B B尚厲害到懂得分辨從未聽過的英語與日語,卻分不開英語與荷語。為什麼會有這樣混亂的結果?

謎底是:BB的確乖,在媽媽懷中他們已對自己的語言環境認真學習。所以對在子宮裏聽過的語言input,出世後對之都特別有反應。然而,在語音辨別上,明顯地他們的分類能力並不精細,只能以節奏等別(Rhythmic Classes)去區分不熟悉的語言。在以上實驗中的例子,若以節奏去區分,英語與日語份屬兩家,而英語與荷語卻是一個大家庭,所以法語BB能將前兩者分辨,卻把後兩者混淆不分。絮絮說了這麼多,旨在說明:「胎學」是肯定有的——胎兒在母體裏,已經在聽、在學。但這是不是代表一般人心目中的「胎教」真的有助胎兒學習,咳咳,老油條的我只能滑頭地聳聳肩:這嘛,又是另一回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