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8日星期二

沒有腳的雀仔 - 陳姍姍

2012年4月16日 - 信報

也許是四月的緣故。

總是想起張國榮——九年前那個我們多麼希望只是個愚人節玩笑的噩耗。哥哥芸芸作品中,我最喜歡王家衛的《阿飛正傳》。記得嗎,那隻沒有腳的雀仔?

「我聽人家說,世界上有一種鳥是沒有腳的,牠只可以一直的飛呀飛,飛得累了便在風中睡覺,這種鳥兒一輩子只可以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牠死的時候……」

許多年,我一個人在異地,不斷在思考這隻無腳的雀仔。很長的一段時間,我總是在想:這隻雀仔自由嗎?牠不停的向前飛翔,貌似自由自在。然而,當停下來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死亡。這種不停飛的命運,到底是自由?是詛咒?

我想,是Bowlby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令我恍然大悟的。他告訴我,有安全感的孩子,既能大膽向前探索,亦能有足夠的信念在危難時懂得回家,可放可收。只有沒安全感的孩子,他們要不死守在媽媽的腳邊,故步自封(焦慮型);要不他們如盲頭蒼蠅,沒命的向前死衝(逃避型)——他們自以為自己面前總是有什麼可以追求,但其實停不下來的跑,是一種逃避:逃避不安全的家,逃避心中破碎的自己。

《正傳》裏的阿飛,從一個女人溜到另一個女人身邊,他可以做她們一分鐘的好朋友好情人,但他停不下來。理想的女人永遠是眼前的一個鬼影,他在追逐的,卻是自己的尾巴,直至倦死。阿飛的母親不要他了——這個原應在天下為他擋風遮雨、他生來便本能地依賴愛戀的人,卻棄他而去,始終不肯相見。對着她,他一輩子只能亦步亦趨,既愛且恨,又渴望又恐懼。破裂了的依附關係砸碎了他的自我價值,也砸碎了他與任何人(尤其女人)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剩下的只有一條自毀的路。小鳥的腿被活活剝脫了去,從此牠只能被放逐在風裏沒選擇餘地地飛。牠根本毫不自由,自由只是其心理保護機制(defense mechanism)想像出來官冕堂皇的阿Q牌匾!

電影中與阿飛(旭仔)相映成趣的,是劉德華飾演的警察。他感情壓抑,想愛又不敢愛,只敢眼巴巴守着一個電話亭。他因為要守着母親,留下來當差,要待母親死後他才去放洋行船。對比起阿飛,他的生活克制刻板,感情生活一片空白。兩人是一個天一個地,一個唐璜一個宅男……然而,如果認真想想,他倆真的那麼不一樣,是彼此的相反麼?

或者,他倆都不過是一個銅板的兩面,是Bowlby理論中,沒安全感孩子的兩個典型?總之下場是,由始至終他倆都無法與他人正常建立親密長久的關係,他們沒有選擇,他們不得自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