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9日星期三

音樂製造好孩子 - 陳頌紅

2012年5月9日 - 信報

想不到鋼琴在二十一世紀的香港,已經變得很「cheap」,地位只等同於街邊雞蛋仔。

有這種唏噓,緣自學了四年鋼琴的誼姨甥女,決定放棄學鋼琴,原因是老師忠告無知學生,太多人懂得彈琴,它不再矜貴,所以不能列入學校承認、可加分數的「樂器」之中。噢!鋼琴不是樂器……不知道莫扎特聽到這番言論,會不會氣憤得從墳墓裏爬出來?不知道我家那具鋼琴會不會哭得自斷經脈?可憐它已經由文華酒店白松露,淪為街邊即食雞蛋仔。

我安慰家中鋼琴,其實大部分樂器在香港都只是「加學分」的輔助工具,而不是修養培育的甘露,它不必妄自菲薄,過於感懷身世。他日如果吞劍、跳火圈、胸口碎大石可以加三倍學分,家長又會趨之若鶩。

德國麥斯賓克大學演化人類學院發展及比較心理學家Sebastian Kirschner 與Michael Tomasello一定不認同香港家長要子女學音樂只是為了升中派位有優勢,因為他們在二〇一〇年做過一項研究,發現音樂不僅為孩子增進學科以外的知識,還能令孩子變得更合作、更富同情心。

研究人員把九十六個不曾受過音樂訓練的四歲孩子分成兩組,第一組以兩人為一隊,跟隨研究人員一起玩簡單的敲擊樂器,以唱遊形式,叫醒躺在地上的七隻玩具青蛙。另一組亦是兩人一隊,跟着研究人員在地上爬行,以身體動作叫醒玩具青蛙。之後,研究人員會把兩個裝滿彈珠的瓶子交給孩子,要他們把瓶子放在某個地方,但是忽然之間,其中一個孩子手執的瓶子,底部「意外地」破掉,彈珠滾到地上,之前玩過音樂的孩子,不管男女,都比另一組更快、更樂於幫忙撿起地上的彈珠(不過女孩願意幫忙的人數,在兩組裏面都比男孩多)。在另一個遊戲中,孩子要把兩種顏色的彈珠放在指定容器中,他們可以選擇自己玩,或者跟隊員合作,以節省時間。之前玩過音樂的孩子,傾向跟人合作,而沒玩過音樂的,則較喜歡獨自完成任務。所以學音樂對孩子而言,實在不只是求分數。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