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1日星期四

行得快,壞世界 - 陳頌紅

2012年5月31日 - 信報

行得快,不一定好世界。墨爾本大學心理科學講師Simon M. Laham在他的網誌引述社會心理學家Robert V. Levine在二○○八年對二十四個美國城市生活步伐進行研究的報告,指腳步較快的人,同情心會比走得慢的人少,幫助別人的意願亦較低。於是,在一個生活步伐像競步跑的城市裏,大家願意稍為停下來關心他人的意欲會愈來愈小,人情就變得愈來愈冷漠。Levine首先量度不同城市的人,走六十尺所需時間和步數,然後研究人員故意在路人面前掉下一堆雜誌,或者走上前請求換零錢,結果發現,步伐愈快的城市,愈少路人肯幫忙。早於一九七三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John Darley也做過同類實驗,他要求一群受試大學生發表演說,在演說開始前,研究人員忽然公布,由於場地有問題,需要轉換地方。一半受試者會以為時間緊迫,必須急步走去新場地;而另一半則有充裕時間,可以慢慢走。在前往新場地途中,受試者遇到一個跌倒地上的男人,時間緊迫的一組,只有一成人向那男人提供協助,另一組則有六成三人肯幫忙。

加拿大城市研究學者Richard Florida指出,生活步伐就等於城市新陳代謝速度,人口多、經濟繁榮的地方,居民步伐就會快。原因是大都市時間價值比較高,每秒都是錢,人們為了爭取時間,惟有加快腳步。而且大城市空間少,快行模式可減少與他人緊密接觸,避免衝突。其實放慢節奏,方可解開沉重的生活負荷,惟有慢下來,才有機會留意到自己以外的事情,了解別人所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