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7日星期五

Wug Test - 陳姍姍

2012年4月19日 - 信報

五十年代,語言學者Jean Berko Gleason發明了一個名為Wug Test的實驗,引起很大迴響。這是個那種簡單至極,外人「唔知就笑死」,同行卻羨慕得要死的精妙實驗。

實驗用英語進行,其設計是:研究人員向兒童出示一張(例如)畫有一個蘋果的圖,提示兒童:「This is an apple.」(這是一個蘋果),繼而他們再出示畫有兩隻蘋果的圖,引導兒童回答:「These are two apples.」(這是兩個蘋果)。當肯定兒童能明白英語名詞單/眾數變法後,研究人員遂向兒童出示畫有一隻自創古怪生物的圖片,並告訴兒童這生物「無中生有」的名:「This is a wug.」(這是一隻wug),並用有兩隻wug的圖片引導兒童回答其眾數。

實驗結果是,年紀極小的幼兒無法回答正確答案,但一般達五歲的孩子已能輕易自信地答出:「These are two wugs.」(這是兩隻wug)。

看得出實驗的巧妙處嗎?

首先,它推翻了很多人抱的「兒童純粹以模仿來學語言」的觀念。不,兒童不是copy cat,他們不是因為聽了一億次「an apple」的組合,又聽了一億次「two apples」的組合,所以他們能夠囫圇吞棗照板煑碗地製造出apple的單/眾數形式。因為單純從經驗中模仿抄襲,他們不能答對「wug」的眾數是「wugs」。事關「wug」是一個假字(pseudoword),wug這生物亦是編造出來的,兒童不論在概念上或用字上都不會有先前的經驗。如果他們能成功將wug轉化成wugs,那是因為他們在日常生活聽到的語言input中,運算總結出「在單數名詞之後加番個s便會成為眾數名詞」的公式,並將之應用在前所未見的個案「wug」之上。

不止呢,其次,wugs的正確讀音為/wugz/,因為英語中「g」之後的/s/音要轉化為/z/。所以在實驗中,只有答中/wugz/的,才算得上正確答案。但五歲以上的孩子仍輕易地答對了。即是說,他們已熟能生巧地將語言經驗中歸結出的兩條公式:(一)在單數名詞之後加個s便會成為眾數名詞;及(二)單數名詞若以g 結尾,/s/音須轉化為/z/音,才能成為正確眾數名詞;成功地合併並運用在新接觸的字上。

看,人類之能有無窮創意,語言之能夠千變萬分化,正因為我們的孩子不是copy cat。我們的孩子不但是用心聽,他們並認真消化應用過其語言input的!

Wug Test常常令我想到平日在地鐵或茶樓見到的那些所謂「雙語教學」的本地父母:「BB,呢個係咪apples?你今日係咪食咗兩隻apple咁乖?食完apple我請你食一粒sweets。」我總在想像,那些孩子從這樣毫無規律變幻才是永恆的語言數據中,到底會歸結出什麼樣的公式來學習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