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6日星期四

鏡子神經元 - 陳姍姍

2012年4月25日 - 信報

同理心(empathy),聽上去很抽象虛泛,或問,這到底有沒有生理根據?

答案是,愈來愈多科學家傾向相信是有的,我們之能夠代入他人的位置為他人設想,科學家相信這能力,是多得我們腦裏一種名為「鏡子神經元」(mirror neuron)的腦細胞。

「鏡子神經元」由意大利科學家Giacomo Rizzolatti在九十年代發現。這腦神經元會在我們進行某動作,或在觀察他人進行某行為時發生反應。這反應使我們如鏡子般反映所觀察的行為—即使我們的肌肉未必會完成抄襲這行為,但我們卻感覺恍如經歷了同一動作一樣。

我與Rizzolatti有一面之緣,我亦親眼目擊過他在會議上以一敵眾被其他學者圍剿的激况。事實是,「鏡像神經元」雖被許多腦科學家如Ramachandron視為本世紀最重要發現,但它亦的確引起許多其他科學家如Caramazza的激烈質疑及爭議。反對的聲音姑且暫充耳不聞,但不容否定的是,「鏡像神經元」理論的而且確提供了一個生物(此神經元在靈長動物及鳥類亦被發現)最經濟學習方法的可能性—而我們總知道,在進化之中,經濟抵用的方法,往往是較有優勢可以留低的。

為什麼說「鏡像神經元」經濟實惠?因為在此理論下,動用極少的資源,便可以得到極大的成效。單以揮手這簡單動作而言,可有想過幾個月大的嬰兒要經觀察而模仿學習這動作是多複雜的過程:當見到他人舉起一隻手左右揮動,嬰兒要將他人的身體聯繫到自己的身體,他人的空間翻譯到自己的空間:「他在郁這隻有五支嘢突出來的器官—咦,我都有兩隻差不多的器官(雖然外形大小都不一樣),應該要用其中一隻。他將這器官放在他身體的這個空間位置,而放諸在我細細的身上,應該相對是這位置……」可是現實是,幾個月的B B往往很快便可抄襲這動作,而且他們似未經詳細思考計算,亦絕少犯一些根本性的錯誤(例如要模仿手部動作卻錯用了腳)。如以「鏡像神經元」理論解釋,正因為所有的思考與計算都是不必,「鏡像神經元」會自動將別人的動作倒模抄襲到我們身上。而學習,正是從這自動模仿的過程中,透過熟習動作的執行,以達致控制自如的成果。

不只是肢體動作學習,不少腦科學家相信,「鏡像神經元」亦是我們學習語言及建立同理心背後的關鍵。當我們看見別人傷心哭了,我們不必經過重重有意識的思考:試圖明白對方的動機、考慮對方與自己的相近處、將相近處作比較再計算共鳴的需要與程度……都不必。不知怎的,我們也鼻子酸酸,眼淚亦洶湧而來。

原來我們與生俱來,便是注定要感同身受。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