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7日星期五

仲呃唔到你? - 陳頌紅

2012年2月17日 - 信報

「每日只需十元,記住,只是區區十元,比你在茶餐廳喝一杯奶茶還要便宜的價錢,就可以享用一份終生不加價的保險,而且在你死後,你家人還可以將保費全數取回,你說,這份永久承諾,配上這個相宜價錢,是不是非買不可?」忘記哪一家保險公司的經紀在電話中向我落力推銷。

雖然,她說得很動聽,而每天十元,亦不是負擔,但我很有耐性地向她解釋,我死後,不想把錢留給熟悉的人,因為我怕隨時遭到保費受益人暗殺,提早送我歸西。還有,我對太便宜的承諾,沒有多大信心。她悻悻然掛線,然後,我打了一個超級大噴嚏,據不科學的說法,是表示有人在背後對我破口大罵。

現在無論是推銷保險也好、推銷收費電視也好、向人募捐也好、慫慂人借貸也好……都是以「每天只需幾多幾多」作為宣傳。沒有人會說,「每年只需三千六百元,比買一部iPhone還要便宜的價錢,你就可以享用什麼什麼」。因為,於數字及單位心理學的角度,即使所付出的總數完全一樣,十元聽起來總比三千六百元少,一天肯定比一年短。

《消費者研究期刊》引述維珍尼亞理工大學市場系Rajesh Bagchi 及Derick F. Davis的研究,指數目、單位、次序、計算方法,都直接影響顧客心理。要顧客覺得划算,就要在數字上做手腳,以手機免費通話分鐘為例,送你六百六十分鐘,比起送十一小時,感覺上更多。但若要顧客減低吃力感覺,就要在單位上下工夫,例如銀行還款期是一百八十個月,聽上去,會比熬足漫長的十五年容易。次序也重要,二十九元有七十件產品,就不及七十件產品只需二十九元那麼令人雀躍。還有,要令計算過程稍為複雜,七十件產品售二十九元,並不是簡單心算,這樣,大家就只好憑直覺判斷它是否超值。太容易計算每件產品價格,只會讓顧客有更多理性的比較和考慮。

布侃南在《隱藏的邏輯》亦提過,我們心智運作除理性思考之外,尚有直覺本能,而這種本能卻往往比理性更快影響資訊接收。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