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7日星期五

也說文化研究 - 周思中

2012年2月17日 - 信報

有城中才子近日撰文批評文化研究這門學科。文章說英國頂級學府如牛津劍橋並沒有文化研究系;又指文化是深奧的事,沒三十年對精英文化的鑽研不可以說英國「文化」。結論是不學無術的文化研究亂說「包容」,須為近日的「反蝗禍」風氣負責。

無意強出頭為文化研究說項,然而在公共領域說負責任的話,卻是任何媒體人應有的基本責任——而對這責任的有意無意的忽視,二戰後卻成了新興大眾媒體的常態,也是英國文化研究興起的重要背景之一。

追本溯源,文化研究這門學科於五六十年代興起於英國學界,當中重要的人物如Raymond Williams、Richard Hoggart及Stuart Hall等,除了共通的左翼背景,也同是畢業於牛津劍橋等名牌大學,前兩者出身於工人階級家庭,後者則來自前英國殖民地牙買加。

文化研究的重大理論貢獻,在於將改革討論「文化」的模式。文化研究將重點重置於文化生產的社會、經濟和政治脈絡——與其將文化視為諱莫如深並目空一切的精英俱樂部,不如直面生產所謂「常識」的各種機制及條件。從這意義看,的確近乎任何文化現象都可研究,但目的並不是確保現狀維持,更遑論不斷鄉愁地追憶過去美好而和諧的舊生活。

任何學科的起源及發展均有其具體歷史脈絡。一如許多歐美國家,戰後英國資本主義的迅速復興,消費主義及大眾媒體的蓬勃發展,傳統左翼運動及工人階級意識等的基礎面臨被一掃而空,全部都是左翼知識分子無法迴避的社會真實。這班知識分子選擇了從事成人教育,直接接觸五花八門的普羅工人,而這也是戰略性的接口,研究工人階級的意義、價值觀及生活習慣的成形過程及機制。有別於直上前線組織及領導工人階級運動,源自英國的文化研究,目標其實是重建工人階級主體。

《安妮荷爾》(Annie Hall)的片首活地阿倫說了個笑話:兩個女人在聊天,甲說,天啊,剛才那一頓飯真難吃,乙接着說,何止,份量還少得可憐呢。對發臭卻充精美的輿論,博君一粲無妨,惟願讀者懂得適可而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