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8日 - 信報
李娜攞法國網球公開賽冠軍,最大的意義在於向全世界證明,中國一樣有優秀的個人主義者,可以在講求個性、風格、創造力和好勝心的體育項目上脫穎而出,達到國際的最高水平。同時,也向冥頑不靈、點極都唔明的內地政府和國家體育總局宣示,傑出運動員在運動場上的演出,是他們個性的表現(self-expression)。政府可以靠所謂「舉國體制」不斷生產高效率、高性能的體育機器,但這類「發條橙」永遠不會在網球、桌球和高爾夫球一類着重職業賽個人成績的項目中震驚體壇,讓世人在詫異中退下。
這解釋了為何中國這個體育強國,近幾十年來都在體操、跳水和排球等着重紀律、克己、服從和艱苦訓練的體育項目中稱王;卻無法在盛產明星和第一流表演者的網球、足球、籃球、田徑和拳擊等運動取得重大突破。偉大的運動員有一種表演慾,他們最大的動機不是為國增光。他們特立獨行,有鮮明的個性和無比的自信,參加比賽不是受命而為,而是有一些很私人,關於自己的東西,要證明給全世界看 (they have something personal to prove to the world)。
取勝關鍵全憑「自信力」
像閃電一樣快的世界第一飛人保特(Usain Bolt),每次比賽讓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除了他的速度之外,就是他的個性,而兩者絕對有密切關聯。他在跑得那麼快之前,必須先相信自己有朝一日可以跑得那麼快。這種將自己當作宗教般相信的能力,姑且稱之為「自信力」,建基於一份對自己的內在價值深信不疑的信念 (a sense of self worth)。這份信念,當然不會在從小到大,由朝到晚接受「家長制」方式集訓,一言一行都受國家隊嚴密監控的運動員身上找到。
美國盛產明星級運動員,當然跟它將體育包裝成商品和大眾娛樂大有關係。可是,無可否認,美國作為一個包容性強和重視個人獨特性(individuality)的開放社會,最能幫助天才橫溢但又桀驁不馴的運動員達致充分的自我完成。你可以想像打籃球的勒邦占士、打拳的泰臣或者打網球的麥根萊,在中國的體壇發展而不被打壓和排擠嗎?
掙脫體制枷鎖才矜貴
李娜勁抽,不僅因為她打網球叻,更因為她做人夠勇猛。她九歲開始打網球,十五歲入國家隊,奮鬥十多年,為國家立下不少汗馬功勞,卻被官員斥為「眼裏只有獎金,沒有責任感」和「思想水平低,道德素質差」。但她睬你都傻,堅持掙脫體制枷鎖,「單飛」離巢。
李娜反父權和反大男人主義反得義無反顧。今年二月,她在杜拜一場比賽怒罵丈夫兼教練姜山,後來索性把他炒掉,換來一個高幾班的丹麥籍教練。這樣一個惡過男人的女人,在中國傳統社會被稱為人見人厭的「婆娘」(鬼佬仲抵死,叫她們做「有陽具的女人」—(phallic women)。但今日中國體壇最需要的,就是不折不扣,一無所懼的婆娘。有一個唔聽話的李娜,勝過有一百個聽話的郭晶晶,物以罕為貴,從來如此。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