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7日星期一

十年回顧 ── 強積金是否行之有效? - 雷鼎鳴

2010年12月20日 - 信報

強積金是一種強制性的儲蓄計劃,亦即政府強迫每一個就業人士減低今天的消費能力,以換取退休時有更多的消費。

經濟學家一般不喜歡見到人民失去選擇的權利。世上無奇不有,有人喜歡今天花霍玩樂,年老時入不敷支也無所謂;也有人重視積穀防饑,沒有儲蓄則心裏發慌。究竟是年輕時多消費,還是把消費留到垂暮之年,這本應是人民的自由選擇,政府不用干預。

不過,當無依無靠身無分文便足可構成理直氣壯向政府伸手要錢的充分條件時,上述的自由選擇卻很易變質。既然只要沒有積蓄沒有收入,政府便會把納稅人的收入轉到你的口袋,為什麼還要為退休作準備?若社會中有大比例的人抱有此種打算,年輕時把錢用乾用淨,年老時只談福利,政府會難以解決財政困局。強制每一個工作人口都要有一定的儲蓄,可減少這道德風險問題。

10%供款退休基本保障

但強制性的儲蓄率若過高(如新加坡在八十年代時一度要抽取工資的50%放進其強制性的中央公積金,儲蓄率便很可能過高),人民年輕的時候生活便太過困苦,並不恰當。

香港的平均總儲蓄率大約是30%,即不少人反正都會自行儲起百分之二、三十的收入,強制他們把收入的10%放在強積金,對大多數人來說不會造成太大的資源錯配。我不會贊成政府把強積金的供款率提高,因為這會更加削弱人民選擇的自由,但卻也要指出,10%供款的政策目標只是為退休生活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不是全保。

在強積金推行後的十年期間,不滿的聲音時有所聞。不滿的主要原因是害怕積累的錢不夠退休及收費太高。但只要我們留意過去十年什麼時候對強積金的批評最多,當可發現這現象:每當經濟低迷時,例如2003年「沙士」時期或08年金融海嘯股票大跌後,對強積金的罵聲不絕於耳,但06、07年香港股票大漲之時,不少人的強積金亦大有斬獲,大家便笑逐顏開。

要回答強積金是否能保障退休生活,我們必要參考它過去的表現。到今年9月為止,過去十年強積金的每年平均內部回報率扣除管理費後,是5.1%。5.1%的回報率意味着什麼?假設某人收入10000元,每月僱主僱員合共供款1000元,過去十年薪水都原地踏步,完全不變。十年內此人總共供款120000元,今天本金連回報總共可累積到大約159000元,賺得似乎不多,這也是為什麼有不少人擔心退休沒有足夠保障的原因【註】。要注意,5.1%只是平均數,有人回報率高一些,有人會低一點,後者埋怨之心更強。

5.1%的平均回報率雖只是差強人意,但不少人卻仍是遠遠低估了它所能帶來的潛在效益。常見的錯誤是這樣:既然過去十年才積累是到某某數額,就算多工作二十年,新增的累積也只是這筆數的兩倍而已,不足付退休。他們忘記了第二或第三個十年新累積的錢會遠比第一個十年多,原因是不但新供的資金會替他們賺錢,過去已累積的錢會因複式回報而以幾何級數上升。例如,按以上例子作計算就算假定薪金原地踏步,永不上升,工作二十年積得的款項約421000元,四十年則共可得1561000元。若收入增加或回報率上升了,所得數額當然更多。

國際上對退休基本生活所需的慣用標準是每月工資的三成。在上述例子中,參加強積金二十年後退休,若每月取回3000元,就算再無投資回報,共可支持一百四十個月,若參加了四十年才退休,可共領取五百二十個月的退休金,實際上可支持的時間可以長得多,因為積累到的資金可以繼續有投資回報。由此可知,若參加強積金的時間夠長,退休時得到基本保障並不困難。若要生活更好一點,自行多儲一點便是。

回報率高低視乎承受風險

強積金的平均年回報率是否穩定?按強積金管理局公布的數字,2000至07年的平均每年內部回報(internal rate of return),扣除管理費後,是9.9%,這當然是得力於07年股票狂升所致。2008年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使到股票大跌,2000至08年的平年回報率便降至只0.1%,去年股票回升及今年股價與去年差別不大,年「內部回報率」便又守得住5%的水平。由此可見,強積金因為時日尚淺,過去的平均回報率並不穩定,但隨着過去投資賺得的回報日漸增加,將來的平均回報率必會趨向穩定。

我們可否有比5.1%更高的回報率?這主要要看資金是投資在什麼地方。據官方數字,強積金的61%投在股票,24%投在債市,15%投在現金,這個比重大致合理,反映港人相當理性。但債市的息率過去十年一直低企,現金的利息更幾乎等於零,所以回報的高低主要視乎股票的比重是否足夠高。我計算過,過去十年若每月月初買入相同價值的恒生指數,「內部回報率」平均每年有9.3%,再加上股票每年約3%的紅利,真正的回報率是稍多於每年12%,十分不錯。

若用事後諸葛亮的看法,強積金若只選港股,管理費每年2%,每月供款1000元,那麼現在積累到的資金便有21萬元,再等三十年便有584萬元。由此可知,回報率的高低主要視乎我們是否願意承受風險,把多大比重的錢注入港股。我曾經算過,納斯特或標普指數的回報率都比港股要低。若不算紅利,過去十年,前者回報率每年只有5.7%,後者更低至2.03%,若我們多買美股,強積金的回報率便高不到哪裏去。5.1%的回報率大致反映了強積金投資組合的市場實況。

強積金最為人詬病的是它的管理費過高。在現有的四百六十種基金中,平均每年的管理費是資產的1.89%,但亦有基金管理費高達3.92%。這些都是極高的管理費,在美國的退休基金,若是以債券為主,管理費可低至0.15%,股票為主的,0.5%至0.6%便可解決,而且服務質量遠勝香港。

自由轉戶紓管理費壓力

為什麼香港的管理費這麼高?十多年前的強積金立法前我便向當時負責草擬法例的陳甘美華說,若選擇基金的權力落在對回報高低不感興趣的僱主而不是僱員手上,基金之間一定缺乏競爭壓力,收費自會被推高。美國八十年代中期以前退休基金也是由僱主替僱員選擇,但後來容許僱員可自由把累積到的款項轉移別的基金,在競爭壓力下,管理費立時應聲大跌。只要有轉換基金的權利便已足夠形成壓力,就算供款者不常轉戶,基金公司也不敢胡亂收費。

有人不相信自由轉戶可解決問題,他們是低估了市場力量了。我記得十多年前掛一個電話到美國談話一小時,等閒要付五、六百元,但現在則十元有找,原因是什麼?市民有了選擇電訊商的自由,打破壟斷是也。

基金公司不願減價的理據之一是強積金條例多多,基金營運麻煩。我不相信這些理由。今年9月底,強積金資產總值已有3457億元,比十年前增長的幅度以十倍計。十年前每年收六七億元的管理費便可運作,為什麼現在要六七十億元?十年之後強積金的資產總值應會超過萬億元,收費率若不大幅下調,基金公司很難再有什麼「理據」支持它們的收費。

假如強積金容計自由轉戶後管理費仍不下調,市民還有什麼對策?一個簡單的方法是讓政府設立一個「中央公積金」,僱員及僱主出糧時的供款全部轉戶至「中央公積金」,但僱員有權把存款提走,轉到自己選擇的基金投資。

我素來反對新加坡式的「中央公積金」,因為政府投資保守呆板,效果平庸。若有這個制度,我會率先把錢提走放到私營基金中去。但中央公積金缺乏競爭這一難題,卻可被資金可自由提走這一招所完全破解掉。現存的基金便要努力通過減低管理費及改善回報等手段重新吸引新的顧客,管理在競爭壓力下,不可能不減。銀行及基金公司不會喜歡這提議,但市民的總體利益顯然是更值得重視的考慮。

註:計算內部回報率的方法用高中的數學加上Excel便可,不算複雜。更方便的做法是到強積金管理局的網站,內有替你自動計算可累積到多少資金的計算器,使用十分方便。這個計算器有一缺點,是只計從現在才開始儲蓄到退休時會有多少錢,但未有包括現在已經積累到的錢到退休時會變成多少。強積金管理局可輕易改進此點。

又強積金管理局已開始刊登各基金的管理費,這是一大進步,但它卻沒有把各基金旳回報率也刊登出來,我們因此便不能對各基金深入比較。這樣做會包庇了一些表現差勁的基金,不利市民,應盡快補救。強積金管理局網址為www.mpfa.org.hk。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