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7日星期四

中策組研究:新一代高學歷高失業,80後起薪貼近貧窮線

2010年10月7日 - 信報

行政長官曾蔭權在去年《施政報告》中提及關注到社會欠缺流動,令青少年迷失方向;然而,一年將過,香港年輕一代的躁動與不安,卻未有消除,相反不斷滋長。據了解,政府內部分析,認同現在年輕一代是欠缺了公平的機會。曾蔭權早前亦特別會見「80後」年輕人,以示關注年輕人問題及聆聽他們的聲音。

究竟曾蔭權在下周三推出的施政報告中,能否回應「80後」的社會問題,且拭目以待。《信報》由今天起,一連五天推出施政報告前瞻系列;總結過去,展望未來,希望《施政報告》能夠回應社會的訴求。

高鐵事件以至年輕人連串抗爭,令特區政府不敢漠視「80後」現象。中央政策組在今年初委託三間大學同步進行《香港之八十後世代:其形貌及境況》研究,其中由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助理教授吳曉剛負責研究揭示,80後沒因教育水平提高而得到更多就業機會,反而面對高失業率、低起薪及工作不穩定等問題,政府極需開創新專業職位及改革教育,以協助80後面對挑戰。

11.84%失業冠絕年齡層

中央政策組委託三間大學研究「80後現象」,包括吳曉剛、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趙永佳,以及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助理教授(研究)傅景華,由中策組非全職顧問、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葉兆輝統籌。

早於7月,三間大學的研究者已向中策組滙報研究結果,本報多次向葉兆輝詢問研究結果,但對方指要待他向政府申請。本報僅從中策組網站,找到由吳曉剛負責的報告。

有關研究是基於1981至2006年的人口普查/中期人口普查和2007年住戶抽樣調查的數據。研究發現,80後(生於1980年或以後)青年為90年代高等教育擴張的主要受益人,比起以前的同齡人,他們享有更多教育機會。2006年數字顯示,39.75%的18至22歲人士曾接受高等教育,相比1981年同齡層人士只有7.46%受過高等教育。

然而,教育水平提高,不代表帶來更多就業機會及中產生活,青年人的失業率隨時間增長,包括大專以上畢業生,80後的情況尤其嚴重。同樣以18至22歲人士計,他們在2006年的失業率,高達11.84%,冠絕其他年齡層,其次為23至27歲人士,失業率亦達6.36%,而在1981年,18至22歲人士的失業率僅為3.87%。

即使受過高等教育的80後比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更易找到工作,但能擔任管理或專業工作的機會卻比以前的人少很多,愈來愈多的人集中在輔助專業和文職,甚至銷售或服務性工作。相對總體勞動人口,青年人的收入更隨着時間下降。數字顯示,在1981年,18至22歲人士賺取整體工資中位數的八成,有關數字在1996年跌至六成,在2006,18至22歲人士更跌至收入只得工資中位數五成六。研究指出,此水平已直逼貧窮線(工資中位數一半),當中教育程度低人士,情況更惡劣。

專業職位少 政府響警號

研究認為,青年面對的關鍵問題並非缺乏向上流動機會,而是高失業率、低起薪及不穩定工作,拖長他們從學校到工作的過度,比前人所需時間更長,導致愈來愈多青年人推遲結婚,甚至婚後與父母同住。研究者認為80後的問題並非香港獨有,而是與經濟發展過程有關,管理和專業職位跟不上迅速擴大的高等教育之故。

至於被社會人士稱為80後的抗議事件,研究者認為這種激進行為並非直接針對年輕一代面對的社會經濟困境,但其激進行為已為政府響起警號,政府應正視他們的關注和需要。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