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星期三

現代人吃太多防腐劑,執骨師鍾家樂:腐化期延長 - 王嵐

2025年4月2日 - 信報

一齣現象級的電影《破.地獄》,掀開本地殯葬業多年來的神秘面紗。主角扮演的喃嘸師傅、殯儀館經紀,引起廣泛討論,惟戲中只短暫登場的執骨,原來已於去年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鍾家樂,出生於殯葬業家庭,執骨技巧承襲自大伯,這項非遺技術將由他傳承下去。

執骨,是中國華南地區的殯葬傳統,所指的是在先人土葬6至12年後,把先人的骸骨「執起」,並把骨頭放入金塔或火化的行為,本地有謂「有葬便有執」;鍾家樂概括地說:「執骨習俗有助維繫族群和家庭, 同時表達對先人的孝思。」

若家族中先人均以火化處理遺體,大概未聽過「執骨」一詞,或疑惑為何選擇土葬,卻又要開棺執骨再進行二次埋葬。

鍾家樂解釋:「以前的人,尤其華人,都主張土葬,以保留全屍。而執骨則涉及風水及移民文化。」原來古代中原地大物博,風水地多,甚少要起骨遷葬,祖先通常在子嗣居住地點的不遠處入土為安。但隨戰亂頻生,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元明清三朝的幾次士族大遷徙,二次埋葬便開始普遍。「到近代的話,多了移民或夫妻合葬,或搬至家族金塔等,以續團聚。」

白骨表示化不好

鍾家樂作為非遺技術傳承人,自然有點來頭,他的執骨經驗,早至中學年代。「中學一放暑假,就會幫忙上山執骨、擔石擔泥。」以為是家人強迫他幫忙,卻是自動請纓。「我很喜歡做這些,可能自小接觸,沒有什麼抗拒。不過第一次執骨之前,也以為自己會被嚇倒。」

那一年是中二的暑假,在將軍澳墳場,「他們把棺材板敲開,將蓋放在地上,我就站在地面向下看。」鍾家樂解釋:「因為一般執骨要跳落棺材,但我爸爸不准,便留在地面幫忙。結果一看,是一副很整齊的人骨,顏色啡啡金金,化得很好。」平日所見的人骨模型皆是米白色,原來白色反而代表不化。「化好了的骨由於年期久,經過與各種物質的腐化,就會變得啡啡金金。所以為什麼經常聽人說執金,因為化了的骨會呈淺金的顏色。」

「化得很好」的骸骨,看起來比較乾淨,就是一副骷髏骨的模樣,沒有想像中嚇人。「化得不好的話,很多殘留在骨上,氣味亦會臭得多,往往一敲棺木就知道,那個味道會馬上透出來。」

鍾家樂第一次執骨幸運遇上化得好的遺體,但事實是化得不好的數量更多。「沒辦法,要化得好,首要條件是時間夠長,現在法例是5至7年就可以執骨,很多人一到5年就做,其實時間不太夠。加上現代人吃得太多防腐劑,胃部的殘留物要花很長時間去腐化。」

他指出,有時看見一些土葬時間不長的先人卻選用了上好棺木,令遺體與外界阻隔得太徹底,以致化得慢,開了棺木也沒辦法進行執骨,需要再蓋上。「這些當然並非家屬的責任,他們不懂,但為他們選棺木的行家應該要多想,若明知對方幾年後會開棺執骨,就應該針對情況推薦適合的。」

執骨工序的複雜程度,主要視乎遺體的腐化情況。「即使化得不好,如果情況輕微,會進行清洗。」是否真的如電影中用酒精抹擦頭骨?「其實不會,大多數用水,都不會用刀去清理,除非有肉,那當然要削乾淨,而在其他情況下都不會,因為很容易磨損,加上骨頭其實沒那麼堅硬,尤其現在的人普遍有骨質疏鬆問題。」

最誇張眼球未化

他遇過最誇張的遺體,連眼球也未化,仍留在先人身上。「那一次也是,那副棺木用料很靚,加上是養屍地,化得很慢。」鍾家樂口中的養屍地,指的是適合永久土葬之地,如地點能照射到太陽,土質好又軟硬適中,就像有個大自然屏障溫暖地保護着。若是需要執骨的話,就會拖慢了腐化的時間,反而不適合。

單是談化與不化、怎樣才能構成有利化骨的條件,已是一門專業學問,更似乎涉及生物、化學方面知識。見鍾家樂侃侃而談,以為是由父親、叔伯傳授的知識,他卻笑笑搖頭。「有些基本知識他們會告訴我,如果要尋根究柢追問就難,但我又很想知,自己去請教認識的醫生,並不斷上網找資料。不然當客人問你,一知半解很難解釋得好。」

水上人開棺開傘

執骨列入了非遺,自然承載不少文化因素。原來不同地域民族,各自有不同的執骨習俗。「譬如水上人,由於水上人沒有祠堂,他們有一個說法是生前漂泊,死後就要落地,多數選擇土葬,然後進行執骨開棺時會打開雨傘。又譬如我們客家人多數要執骨,因為多選土葬,執骨之後就搬回去放在金塔,放到太公山;因為客家人非常看重群體,一定要回到祖宗那裏。」

說鍾家樂子承父業,有對亦有不對,因其父早年有個別稱「執骨鍾」,「其實他不只執骨,他總是一身T恤牛仔褲,拿着公事包,形象不似這一行,所以反而被起稱號。」執骨對於鍾家樂來說,只是工作的其中一項工序而已。

「在香港做石廠,基本上都會有至少一個員工懂執骨。我小時候,有雕刻師傅、執骨師傅,現在沒有了,因為需求減少。」父親與大伯同在兩年前離世,說起二人,他難忍悲傷,哽咽起來:「想到執骨和碑石雕刻列入香港非遺,自己作為傳承人,希望他們二人也感到欣慰。」

三四歲出入墳場

「我真的從未想過自己會跟隨父親進入這行。」承繼家業的鍾家樂笑言,當年只是「做住先」,沒想到愈做愈投入,甚至將行業知識推而廣之。因為父輩從事殯儀業,他的童年比其他小朋友多了與別不同的回憶。「三四歲就出入墳場、石廠,因為爸爸、叔伯們做山墳墓碑工程,也做執骨遷灰的工作。」成年人對死亡殮葬忌諱,小朋友天性純真,反而百無禁忌。「我甚至在家中牆上畫了個幪面超人之墓!」他清楚記得當時被媽媽責罵,不只因為在牆上畫公仔,更因為畫的是墳墓。

對墳場不感到恐懼,對墓碑棺材亦視作平常,現在看來似乎早有入行的「天份」。2021年獲世界殯儀協會頒發認可殯葬禮儀師證書的他,卻強調自己直至大學畢業,都未曾想過和父親做同行。「中學時每逢暑假我就幫手,搬泥搬石上山。」就像家裏開餐廳,子女課餘會到舖面客串做夥計般理所當然。

「自己非常喜歡籃球,一心想到美國讀書,可以接觸NBA!」他說完即笑着補上一句「講笑講笑」。惟當時美國發生911事件不久,入境簽證異常嚴格,結果輾轉之下,改為赴澳洲墨爾本升學,大學主修市場學。「畢業後想留下,因為太自由了,又適應得好,自然不想回家。」家人期望下回港,不久又遇上金融海嘯,原本工作的公司結業。即使像他出國「浸過鹹水」,一樣難找工作;自言個性耐不住清閒,沒有多想便決定先回家裏幫忙,結果成為一切的起點。

鍾家樂小檔案:
年齡:40歲
學歷: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國際貿易系學士、美國埃奇伍德學院教育系碩士、世界殯儀協會殯葬禮儀師證書
職業:殯葬禮儀師、死亡教育者
出生地點:香港
家庭狀況:已婚,育有一子一女

來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