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7日 - 信報
機關算盡的醫保計劃諮詢文件終出台,由於保費相對便宜,應可吸引到一批第一次買保險的人士(主要為年輕上班族)。可惜,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嶽嶽」性命。一心想在落任前一舉扭轉公私營醫療市場失衡的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周一嶽,恐怕要惡補一下「經濟學101」,從而明白在醫療市場上亦都有所謂的「紅隧效應」,終而坦承推動「套餐式收費」不是行不通,就是讓納稅人揹起極沉重的財政包袱。
首先,公營醫療服務提供了頗佳的「大鑊飯」給市民吃。數字會說話。簡單講,在醫管局成立前,公私營醫療(住院)比例大概是八成半對一成半,現在卻是九成三、四對六、七個巴仙。路人皆見,如無足夠誘因,很難令市民轉向私家醫院,而除了輪候入院時間應可大幅縮短外,相關建議並未能夠提供強大誘因,令市民「覺今是而昨非」。更要命的是,相對於公立醫院每日定額一百元的住院費,月供數百元的保費,明顯是「反誘因」(disincentive),甚至是「罰金」。這,就是醫療市場上的「紅隧效應」。
所謂的「紅隧效應」,就是說大部分駕車人士明知紅隧塞車都照闖,而大多不會選擇東隧和西隧,緣於他們認為紅隧的收費(例如私家車每程收20元)就是「合理定價」,若要多付就會出現「LAM怕蝕底心態」(Loss Aversion Mentality)。順藤摸瓜,醫療市場上的「紅隧效應」就是說,大部分求醫人士明知公立醫院要排長龍都照闖,而大多不會選擇醫保計劃,原因如出一轍,都是LAM作怪!
再來,私營醫療市場不再存在「閒置人力」。隨着愈來愈多自由行內地人來港惠顧私家醫院或私家診所,不但讓部分私家醫生由「月球人」變「星球人」(即是由每個月賺到一球〔一百萬元〕變成每個星期就賺到),更使個別「拍烏蠅醫生」都其門如市,私營醫療市場基本上呈現飽和以至求過於供的狀況,令到企圖通過醫保計劃充分利用「閒置人力」這個如意算盤不但打不響,甚至進而影響政府推動「套餐式收費」。
須知道,在短中期無法大量增加本地醫生,而輸入「外來醫生」又無異政治自殺,以至「自由行求診者」只會有增無減的情況下,由於呈現「賣方市場」而可隨意收取「海鮮價」的私家醫生,根本不會理會政府的「套餐式收費」。換言之,為了做到劃一收費,只餘政府補貼差價一途。而以求過於供的落差只會愈來愈大這趨勢看,相關財政負擔,恐怕十分沉重。更何況,香港私營醫療市場早已隨着內地孕婦蜂湧而至而「變質」,政府「包底」或會陷於杯水車薪的窘境。
時間女神彷彿跟周一嶽開了一個周一嶽肯定笑不出的玩笑,讓他在香港人其實比以前更加須要回歸公營醫療服務的當兒,推出迹近宣布政府「退市」的醫保計劃。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