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6日星期四

「Espresso加橙汁」奇招抵禦零售寒冬? - 梁天卓

2025年6月26日 - 信報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近日接受本地傳媒訪問時談到香港零售業困境,惹來不少討論。引發網民最多揶揄的,是他提到要勇於創新,並舉例「Espresso加橙汁」作為新產品概念。不少人批評這類建議離地、無助振興業界。然而,如果拋開比喻本身的可笑與否,他背後的經濟邏輯其實不無道理。

深圳成本低 港商家難撐

陳茂波說:「香港和內地的經營成本並不一樣,『鬥平』未必是出路。」這一句說話就指出了香港零售業當前最核心的挑戰。近年愈來愈多港人選擇北上消費,從周末掃貨、食飯、按摩、理髮到大型節日的家庭活動,不少人寧願花一個鐘頭過關,也不在本地消費。原因並不複雜,因為內地消費品的價格遠低於香港。

根據Numbeo的數據顯示,深圳整體生活成本比香港低約五至六成。若以實際開支來看,一對情侶若每星期北上一次,在深圳晚飯、購物,甚至剪髮、按摩,花費約800港元已可享受一個舒適的晚上;而相若的消費體驗,在香港則可能要花上1500港元以上。

如此推算,每月4次便可節省約2800港元。這還未計算某些固定開支如藥物、嬰兒用品或大宗日用品的差價;若把更多日常消費項目一併計算,一個中產家庭每月北上一次大型採購,省下5000港元也不誇張。

這種跨境消費模式在今天或許看來理所當然,但在1997年前卻是難以想像的事。張五常教授當年就曾預言,香港回歸後經濟會有10年以上的不景,原因正是成本差距,當兩地市場日益融合,而內地生產、租金、人工等成本遠低於香港,價格壓力將逐步把香港的經濟利潤壓縮。他當時預測香港將面對一段漫長的調整期,直到成本與生產力重新達到平衡。

如今我們面對的情況與當年如出一轍,但有一個關鍵分別,就是今天的香港人比當年更願意、也更方便北上。高鐵、港珠澳大橋、電子支付、簡化通關程序,讓深圳變成一個比尖沙咀還方便的購物區。這種高度流動,令經濟學中的「一價法則」(Law of One Price)更能實現。

貴得有道理 鬥「質」才會贏

所謂「一價法則」,指在兩個市場充分融合、交易成本低的情況下,相同的商品最終應該有相同的價格。因為只要某地便宜,消費者便會前往購買,商人亦會跨境轉售,直至價格拉平。香港與深圳之間的人流與物流成本日漸下降,在某些商品上,價格已出現明顯趨同。而這種「價格收斂」,對香港的零售商而言等同是「壓力山大」。

但「一價法則」也有一個重要前提——商品質素相同。換言之,若香港能夠在商品或服務的「質」上創造明顯優勢,那麼就能維持較高的價格,而不被深圳的低價競爭拖垮。從這個角度看,陳茂波提出「體驗」與「創新」的重要性是有其理據的。當市民願意為某種特殊體驗、多元化選擇,甚至高品質服務付出溢價時,香港的零售業才會有出路。

當然,Espresso加橙汁未必是人人接受的新奇體驗,但在這個處處可以北上買便宜貨的年代,香港的商品與服務若無法提供「不同」,那價格自然會被拖低。創新,不是指每間咖啡店都要調出奇怪口味,而是要在設計、包裝、服務、體驗等方面讓顧客覺得「香港出品,多屬佳品」。

試問,一個中產家庭北上按摩可以省下一半開支,香港的按摩店是否只能硬拚價格?還是可以在環境、手法、衞生、語言、時間預約等方面做到「值回票價」?又或是一間餐廳若要與深圳的平價餐廳競爭,是否應轉而打地道、特色、情懷牌?這些創新,不能全靠政府補貼或政策傾斜,更不能靠官員向商家「指點迷津」,而是要靠整個行業重新思考自身的價值與定位。

作者為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來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