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星期二

當權者必然有正當性?還看政府施政合情理 - 占飛

2025年4月15日 - 信報

在現代國家,政府的權力愈來愈大。社會是否安定,經濟是否繁榮,法律是否公平公正,人民有沒有上流機會、良好的教育、醫療及福祉等等,胥賴政府有沒有正當性,以及其施政是否合情合理。

正當性英文是legitimacy。此概念源自拉丁文lex(法)——意思等同合法性(legality)。此字曾譯為認受性,本無不妥。通過選舉產生的政府,即是得到人民承認及接受為合法的政府。現今多譯作正當性。美國政治家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認為,一個國家或政府具有正當性,就等於這個國家或政府「道德上證成」(morally justified)。事實卻未必如是,有些當權者雖然是合法地取得權位,其施政卻未必得到人民認受,得不到人民認受即沒有證成性(justification)。比如美國特朗普政府,上任至今的新政,就惹起不少人民反對,其證成性已成疑問。

國家毋須「道德上證成」

國家的正當性與政府的正當性是兩回事,不應混為一談。事關國家的正當性,優先於政府的正當性。一個國家不具備正當性,其政府一定沒有正當性。國家怎會沒有正當性呢?中國人從來不會問這個問題,正所謂:沒有國,哪有家?沒有家,哪有個人?國家之存在是不言而喻——即《美國獨立宣言》謂之self-evident的。儒家主張國君與臣民的關係等於父子關係的延續。換句話說,國家毋須「道德上證成」。

在古代,西方和中國一樣,認為只有君主和帝王才需要證成性。由什麼證成?中世紀是羅馬天主教廷代表上主「道德上證成」,近代亦是「君權神授」。到十七世紀確立了民族國家後,才有西方的政治哲學家提出:國家也需要「道德上證成」才具備正當性。

英國哲學家霍布斯和洛克、法國哲學家盧梭等提出,先有個人、家族,然後才有國家。他們問:人類為何需要國家?霍布斯等各有各的答案,共同點是,他們都認為有國家比無國家、無政府好,但國家不是目的,僅是工具。令人民生活得幸福的國家,便是羅爾斯說的「道德上證成」、具備正當性的國家。反過來,如治安不靖、經濟不景、民多怨憤、政府無信,便是孔子說的「邦無道」之國。此國家便沒有正當性矣!

換句話說,霍布斯等認為,國家與人民的關係是合約關係。人民讓出權力和部分自由給國家,換來國家保障社會穩定,執行公平、公正的法律、提高人民福祉,維護人民的天賦權利,以及追求幸福快樂的機會。這便是社會契約論。若國家無法實現上述的目標,等於違約,這個國家即失去正當性乃至證成性了。

政府腐敗喪失正當性

按照社會契約論,政府和國家同樣是工具,和人民的關係亦屬合約關係,如特朗普承諾要「令美國再偉大」,他做不到的話,即等於違約。其政府即失去正當性及證成性矣!

國家有正當性,政府卻不一定具備正當性。正當性不等於合法性。合法性只關乎政府的產生辦法。對此,霍布斯等各有各主張,霍布斯主張君主專制;盧梭主張民主共和。無論什麼政體,都有一套法則產生政府。君主專制是家族內父傳子女。洛克和盧梭主張由選舉產生政府。只要選舉沒有舞弊,沒有遭不法手段操控,選舉結果是公平、公正的,那選出的領導人或政府就具備合法性。

可是,合法的政府不一定具備正當性。若政府是失德的、腐敗的、無能的,便沒有正當性可言!例如在君主專制國家,父死子繼位,他當然是合法的、名正言順的君主;但若他是個商紂那樣的壞君主,便不具備正當性矣!

何以要如此分辨合法性、正當性及證成性呢?皆因許多中、西方學者主張,現代化國家和政府的正當性,須建基於自由主義;而自由主義的正當性則建基於個人的自主性。例如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1952-)即說過,自由民主制度是現代政治唯一可以具備正當性的政體【註】。這等於說,任何非西方式自由民主制的政體,都欠缺正當性。在現今特朗普去全球化帶來的新時代,有沒有別於西方自由主義的正當性呢?這是值得探討的課題!

華夏民族始於「感生神話」

華夏民族起初和所有原始民族一樣,國家正當性建基於帝王本身的「感生神話」,即帝王不是普通人,普通人是父母交合所生,帝王是神的兒子,其母或感應大自然現象、或感應「神聖」的動物(如龍)、或夢中成孕所生。

秦始皇破局

古代中國神話中,《史記》記載了:黃帝及曾孫高辛都「生而神靈」。《竹書紀年》則稱:伏羲氏、炎帝神農氏、商湯、周朝始祖后稷……等等都是「感生」的,例如舜是母親「見大虹(即天上的彩虹)而生舜」。

傳說指夏朝建立帝位父傳子的制度,但根據信史,帝王「奉天承運」、帝位傳嫡子的制度始於周朝,即所謂「子孫繼嗣,世世不絕,天下之大義也」。孔孟贊同此說,還加上王道與霸道的標準,即以帝王統治的道德證成性,合理化國家和政府的正當性。行德政和仁政的政府和國家是正當的,反之則是道德需譴責的。孟子更說,殘民賊民之人不算是君,可誅之!春秋戰國時代,既有權臣、諸侯篡位,卻保留國號,亦有趙、魏、韓三家分晉,各自獨立成國。由此可見,政府的正當性與國家的正當性已可分離。

秦始皇統一天下,建立帝國。他沒有再用「感生神話」,其統治和秦帝國的正當性,完全建立在武力之上。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顯示了華夏民族從此擺脫「感生神話」。另一方面,秦漢證驗了儒家說的「得道者昌,失道者亡」只是虛話。歷朝都是誰能統一天下,誰就有正當性。

有趣的是,晉室流亡南方,北部的五胡十六國中,若干開國帝王乃用「感生神話」取得正當性。前秦開國皇帝苻健(317-355),「母姜氏夢大羆而孕之」。南燕獻武帝慕容德(336-405)和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371-409)無獨有偶,都是「其母夢日而生」。

註:Francis Fukuyama, State-Building: Governance and World Order in the 21st Century

來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