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星期二

學皇帝食「七分飽」之「分盤進膳」 - 李思齊

2025年4月15日 - 信報

在清代宮廷的御膳制度中,有一個特別值得現代人借鑑的飲食方法,就是「分盤進膳,量有節制」。這不僅是飲食禮儀,更是一種系統化的節食設計,目的明確——防止皇帝暴食、確保「只吃七分飽」。對於今天許多在無意間吃過量的現代人而言,從皇帝這套制度中,可以學到精妙的「份量控制術」。

根據《清宮內務府御膳房檔案》,皇帝每日所吃菜品數量達數十道,聽起來非常豐盛。事實上,每一道菜都只呈上一小碟,碟中食物不超過三口份量,而且只吃幾口就被撤下。乾隆皇帝最常說的一句話是:「嘗味而止,不可貪口。」

歷史紀錄中亦記載,乾隆帝曾在春日御膳中品嘗「鹿茸紅棗羹」,僅食一匙即命撤下並賜予內侍,原因是「甘膩易滯,宜少不宜多」。這種以嘗味為主、少量為宜的做法,就是皇帝「吃少而吃精」實踐方式,正是「七分飽」核心技巧。

宮廷內部深知,若一盤菜式份量太大,會刺激皇帝胃口,形成過食風險。因此,清代御膳制度採「分盤制」:每道菜都盛於小瓷碟、小銀盅之中,一次只呈幾道,吃完撤下,再上新的。

這方式有幾個目的:

一、防止貪嘴:面對一大盤美食,容易產生「自然吃多點」的心理,分盤能抑制這種衝動。

二、控制總量:每樣食物限制在幾口內,總體食量自然減少。

三、培養節制:讓皇帝從小養成「吃夠即止」習慣,避免貪多圖飽。

少食多樣、節制為上

這一制度化的節制行為,其實與今日健康飲食提倡的「少食多樣、節制為上」如出一轍。

中醫長期主張「飲食有節」,《素問.上古天真論》有言:「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強調飲食應有規律、份量適中,否則容易導致脾胃虛弱、痰濕積聚、氣機不暢。

皇帝若每餐貪食過量,會造成「食積內滯」,引發腹脹、胃熱、倦怠等問題。太醫為此設計「分盤、少量、多樣」進膳原則,讓皇帝可嘗萬味而不負擔。《清宮醫案》亦記載,嘉慶帝曾因御宴食過量而夜不能寐,事後太醫進諫:「多非福,適為寶;食不宜盈,盈則氣敗。」這都說明,節制食量本身就是一種養生藥方。

現代營養學亦高度認同「分盤分餐」做法。根據哈佛公共衞生學院研究指出:用小盤進食者,平均每日攝取熱量比用大盤者少20%至30%,且更容易控制體重與代謝。這與「視覺飽足感」有關;小盤中的食物看似豐盛,可滿足視覺與心理,實際份量適中;大盤裝同樣份量食物,會讓人誤以為「不夠」,進而多添幾次,無形中熱量暴增。

營養心理學還有一個概念,稱為「限制點效應」——當進食份量事先被限定,人更容易在達到這個界限時主動停止進食;「定量設限」就是幫助現代人控制食慾最有效手段之一。

若想學皇帝吃得節制又優雅,其實不難,只要從幾個小習慣開始:

一、使用小碗小盤:選擇比平常小一號的碗碟,自然能減少食量。

二、自助式分菜:用盤子預先分裝好當餐食物,吃完不再添。

三、避免「混合式大碟」:分開主菜、副菜與主食,可助大腦識別食物種類與飽足訊號。

四、學會「嘗味即止」:食物再好吃,也只需三五口,不必每樣清光。

五、設置「進食結束點」:當覺得「開始不餓但還未撐」時,應主動停止,不等撐才收口。

來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