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8日星期二

中文「深」不可「測」(上) - 余家強

2025年4月8日 - 信報

DSE開鑼,中文科盛況再次登上電視新聞,備受關注。它的深不可測早已馳名,適逢彼岸寶島課程綱要大量刪減文言文,與香港恰恰背道而馳,愈發惹起反省,值得討論。

我敢討論,因為人人懂,換轉外語或其他科目就未必敢了。正因為人人自覺懂,七嘴八舌改來改去,煩惱由此而起,這是第一點。香港學生英文科比中文科成績好乃常見之事,諗落其實怎可能?莫非母語真不及雞腸流暢?只怪愈日用愈難分高下,所以中文卷注定要出得深,這是第二點。

港台各走極端

台灣教育當局大減文言文篇章,有其政治目的,意欲「去中國化」。反觀香港由昔日會考加預科共幾十篇白話文加文言文,到一度全面廢除範文,到今天DSE清一色12古詩古文,可謂各走極端。我明白,無古不成今,背熟文言文,像練功夫名門正宗,白話文自然進步——那屬很傳統很理想的構思,面對社會語文水平崩潰,臨到應用解得燃眉之急嗎?公函和商業文件會要求之乎者也嗎?通過教導白話文去學寫白話文,才直接;一篇白話文範文都無,說不過去。

英文科沒範文更沒「古文」,自有英國文學科;中文亦自有中國文學科,惟選修者寥寥。若認定炎黃子孫不可不讀《論語》和《出師表》等,時代呼喚也不可不讀魯迅啊!

白話文的訓練,留給閱讀理解部分。閱讀理解包括文言文和白話文,而眾所周知,文言文通常比較容易,今年亦然,張巡、許遠的歷史故事,實實在在;倒是兩篇白話文,一內地一台灣,抽象談玄,考生叫苦連天。於是你明白,怎麼中文科寧願偏重古文?勝在「有揸拿」呀,老師傳授語釋,存在感滿滿,學生記熟grammar,總有個底;反而白話文愈一目了然愈要鑽牛角尖,愈淺變愈深。

高中中文科包含普及教育和應付公開試雙重意義,現時設計明顯傾向為考而考,本末倒置了。

考AO作文題目

來到作文:題目一《藏在泥土中的寶物》,專家名嘴Ben sir(歐陽偉豪博士)提出答泥土本身就是寶物,道理無懈可擊,化學科優秀的同學即管請列舉泥土豐富養分——問題你敢不敢博?怕不怕被指離題?另有補習網站宣稱「考核考生是否認識在泥土中生長的植物,例如花生、番薯等」,那則關生物科事呀;但又要「闡述『寶物』的價值,例如對人生的意義」,等於注注通押。眾說紛紛,靜待考評局公布making scheme吧。我估計大部分學生會寫埋在地底的時間錦囊,撫今追昔,詠物抒情,穩穩陣陣,建制所要求的創意係咁上下啦;卻惟恐執筆忘「囊」字?手機年代誰有把握一筆一畫準確啊?我此刻是靠聯想輸入「錦」自動彈出「囊」,臨場無得用手機,建議改為錦盒,或故意潦草些,亦算技巧。

題目二《為不完美添色彩》橫看豎看宜歸入實用文類,不完美但可接受,似足高官們口吻,關鍵詞瑕不掩瑜,考AO都得呀。

中文再「深」畢竟用來「測」驗評級,沒有深不可測。

來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