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日 - 信報
據《清宮內務府飲膳檔》記載,皇帝每日正膳開始前,御膳房會提前送上一盞「開膳之湯」,常見如紅棗茯苓湯、淡參蓮子茶、桂圓枸杞水、淡薑片湯等,依天氣與體質調整配方。目的在於潤喉醒脾、暖胃預熱、寧神穩氣,為接下來主膳鋪墊。乾隆皇帝尤為重視此道,曾在《養心齋飲食記》中記下:「空腹難受,暴食則腹脹,宜先茶一盞,和氣始食。」據傳他早膳前會飲一小盅溫蓮子湯,午膳前則喝甘草枸杞水。這種飲食次序,不僅減緩食慾衝動,更避免皇帝過度進食,實質地達成「七分飽而不撐」效果。
中醫講究「胃氣一敗,百病叢生」,而胃最怕是空而受寒、急而受食、脹而難化。飯前適量服溫湯水,正好可行氣活血、溫中和脾,使腸胃運作順暢,有如熱身運動般,為主膳做好準備。
《黃帝內經.素問》中說:「虛邪賊風,避之有時;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乃不病也。」其中「飲食有節」就包含「節制份量」與「調養先後」。飯前服湯正是這種節制思維體現。現代中醫強調,「飯前一湯可養胃,飯後一湯傷脾」,進食順序與方法,決定消化是否順利。特別是脾胃虛寒體質者,若空腹即進食生冷之物或油膩重食,極易導致腹脹、脘悶、食慾不振。飯前一盞溫湯或溫茶,便能「先行鋪墊」,使脾胃緩緩接受主食,亦適當降低飢餓感,避免暴食。
從科學角度來看,「飯前喝湯」確實能控制食量與達到「七分飽」的重要作用。據美國《營養學期刊》的一項研究顯示,若在正餐前10分鐘喝200毫升溫熱清湯,可平均減少攝食量15至20%,並有助於延長飽足感的維持時間。
湯水進入胃部,佔據部分胃容量,大腦會因壓力感受器啟動而提前釋放「飽足訊號」。而且清湯中水份還能協助食物滑行腸道,提高消化效率。這些機制,與宮廷中讓皇帝「先飲湯、後進膳」做法不謀而合。
現代營養學亦提醒,若湯品過鹹、過油等,反而刺激胃液分泌過盛,導致進食量反增,需注意湯水宜「清淡、溫熱、不油不鹹」。
在快節奏、外食頻繁的生活中,很多人常在極餓時大快朵頤,容易吃得過飽。若在用餐前10分鐘先喝一小碗清湯或溫水,便可大幅改變整餐的進食節奏與分量。以下是幾個方法:
1. 飯前喝一碗無鹽蔬菜湯或溫水:尤其在冬天可用紅棗薑湯(晚上不宜喝薑湯)或香菇白菜清湯,夏天則用淡荷葉水或冬瓜湯,讓身體溫熱起來,也讓心理進入用膳節奏,避免「猛攻猛食」。
2. 避免空腹喝冰水或含糖飲品:這會刺激腸胃與胰島素,不利於節食控制。
3. 一日三餐皆可實行:早上起床空腹一杯溫水,有助清腸排毒;中午與晚餐則以清湯作為正餐開端。
來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