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1日 - 信報
「位於跑馬地的香港墳場,左上方邊緣位置埋葬約470名日本人,包括大企業高層、妓女。」前港大學者、現任東京理科大學國際設計管理系教授中野嘉子,2018年起研究明治時期日人在港墳墓歷史,出版了Meiji Graves in Happy Valley-Stories of Early Japanese Residents in Hong Kong(《跑馬地日本墳墓:明治時期香港日本人的故事》),揭開鮮為人知故事。
她另一個頗特別的研究是電飯煲歷史,「《花樣年華》蘇麗珍(張曼玉飾)的丈夫,從日本帶回當時新興的煮食工具電飯煲」,就反映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亞洲煮飯革命。
早前中野嘉子與香港大學高級研究助理Georgina Challen帶領香港墳場導賞團,向公眾分享明治時期在港日本人的故事。「自2021年第一次親身到墓地做研究以來,我已去過27次。」她指,明治時期有不少人來港發展,其中不乏大公司負責人,如三菱公司高層本田政次郎。
「150年前,三菱是一家創新公司,實力強大,創立了郵便汽船三菱會社,派遣本田政次郎當首任香港辦事處總經理,協助海上運輸,包括建立往返橫濱和上海的航線,以及開啟來往橫濱和香港的定期航運服務。日本第一艘郵輪抵港一年多後,本田政次郎因肺結核死亡,年僅35歲,葬於香港墳場第31墓段。」
中野嘉子唏噓道:「本田於皇后大道中一幢建築物內離世,近蘭桂坊入口,附近有手錶店。當時他的辦公室在一樓,他住二樓,是第一批與西方人打交道的日本高層。當我們尋找資料時,竟發現他去世的地方正是我平日常到的理髮店,天啊!香港多麼細小,150年前的人和我生活在同一空間。」
另一個悲劇故事人物——木谷佐喜。明治時期有不少年輕女子被販賣來港「接客」,被稱作「唐行小姐」,她們大多來自九州的長崎、熊本等比較貧窮的地區。中野嘉子表示,1880年代,香港的日資妓院愈開愈多,集中於中環荷李活道、威靈頓街、嘉咸街一帶。
「香港墳場有座兩米高墳墓,屬於首名葬於香港墳場的日本女性——木谷佐喜,卒於1884年,30歲,來自長崎縣,她的墓碑兩層基座上刻有62個女子的片假名署名,顯示她生前可能是一名甚受歡迎的妓女領班,或大妓院東主。」中野嘉子一直好奇她的身份,直至Georgina找到The China Mail於1884年6月10日刊登的文章,提到一名住在中環嘉咸街27號的女子Osaki,她和Georgina認為報道中的Osaki便是木谷佐喜(Kiya Saki)。「嘉咸街被認為是唐行小姐的集中地,報道說她住在非法居所,因趕不及回長崎探望病危的父親,思念情深,在維多利亞港跳海自殺。」
今天嘉咸街擺滿蔬菜和水果攤檔,中野嘉子慨嘆:「那是我常去買桃、葡萄和蔬菜的地方,昔日卻是日本妓院,每次經過這街道,就想起她們努力工作、在異鄉奮鬥的經歷。」
這次墳墓導賞團有十多人參加,包括設計系畢業生、化學教授等。「還有本地老太太,她的媳婦是日本人。不少人聽到木谷佐喜的故事均感到悲傷,我亦感同身受,像我這樣的居港日本人都會想家、掛念父母。」
電影反映電飯煲歷史
除了墳墓研究,中野嘉子曾與利琦珍、王向華合著書籍《由樂聲牌電飯煲而起:蒙民偉和信興集團走過的道路》,研究電飯煲故事。
「電飯煲是日本在戰後五十年代發明,由於煮飯不黐底,非常方便,很快便在日本乃至亞洲普及起來。」中野嘉子指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香港,普遍人仍用火水爐或炭爐煮食,電飯煲的出現,家庭主婦開始不用守着飯鍋煮飯,更自由地安排時間。
「正如電影《花樣年華》蘇麗珍(張曼玉飾)的丈夫從日本帶回當時新興的煮食工具電飯煲,並向房東太太介紹如何使用,大家一同等候飯煲跳掣,見證米飯煮好,對新穎便捷的烹煮方式雀躍不已。」
當中,有賴信興集團創辦人蒙民偉第一個將日產電飯煲引入香港市場。「六十年代他引進香港時,曾親身當推銷員,逐家逐戶登門介紹樂聲牌電飯煲,令這種電器在香港入屋,據稱近半世紀,蒙民偉在香港成功賣出1000萬個電飯煲,創造傳奇。所以我的研究集中探索蒙民偉在過去50年間如何把樂聲牌產品成功地推廣給本地消費者,以及日本文化如何影響戰後香港社會發展。」
爸爸在半島酒店消費
她的外向性格和國際視野受爸爸啟發:「他會說英語及德語,1959年有份參加政府青年代表團到歐洲工作,他乘船出發,香港是第一站。他去世後,我在他的書房發現一本1959年的香港旅遊指南,裏面夾着兩張在半島酒店購買雪糕和汽水的收據,然後我寫了一篇文章,半島酒店的人看後感興趣,於是我把收據捐出,他們將收據裱起來,保存在酒店檔案館。」
自2000年起,中野嘉子任教於香港大學日本研究學系,專門鑽研跨文化交流,推動學生和在港東瀛企業及日本人社群之間合作,培育許多畢業生成為連結日本和香港的橋樑,2021年獲頒授外務大臣表彰榮譽,這是日本政府頒贈予增進該國和別國之間的友好親善關係作出重大貢獻、功績顯著的個人或團體獎項。
談到香港教書難忘事,她笑言多不勝數。「2013至2018年間,香港大學日本研究學系和東京大學合辦暑期交流課程。有一對同學,男生是日本人,女生是上海人,他們2013年在課程中認識,後來拍拖、結婚,成為幸福夫妻。最近得知我來港,邀請我吃晚飯,12年來大家保持聯繫,非常難得。」
由網絡短文變研究項目
與一般日本女生一樣,中野嘉子喜歡烹飪,現居東京。「以往母親住在家鄉川崎,周末我回去為她做飯,不過兩年前她離世,我目前仍在整理她遺留下來的東西。」
閒時她愛聽古典音樂,以及新生代創作歌手藤井風的歌曲;另一興趣是參觀古老寺廟,觀賞不同藝術雕像,像去年到訪中國重慶大足區探索各種佛像石刻,非常難忘。
至於Meiji Graves in Happy Valley-Stories of Early Japanese Residents in Hong Kong一書的出版背景,中野嘉子表示自己曾出任香港日本人俱樂部理事。「過去我是唯一女性理事,亦是唯一學者,其他成員均為商人,他們問我可否撰寫有關日本人在港的墳墓歷史,最初只是短文章,在網站發布,隨後希望將日語內容翻譯成英語,於是我邀請港大好友Georgina協助英文版本的研究。」
兩人發現不少歷史資料以英文記錄,未有較完整概況,便連結日文史料研究。「未來想寫關於日本航空早年歷史的書籍,應該是我下一個項目。」
中野嘉子(Yoshiko Nakano)小檔案:
- 年齡:60歲
- 出生地點:日本川崎
- 學歷:美國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社會語言學博士
- 榮譽:令和3年(2021年)外務大臣表彰
來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