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4日 - 信報
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放諸世界標準,富士山離最高山峰還有一段距離(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富士山只有3776米,連百大高峰也進不了),但已屬東瀛境內最高山峰;過去2000年來,富士山孕育過不少傳說、神祇故事、信仰及藝術創作,在朝代更迭中一脈相承,才變成現在日本最重要的文化象徵之一。
2013年,富士山藉着「獨特的信仰對象」和「影響深遠的藝術源泉」兩個主要原因,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文化遺產,進一步肯定富士山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雖然上一次富士山大爆發,已是300年前的事,但它一度非常兇猛活躍。大約2000年前,富士山爆發曾令附近一帶變成焦土,寸草不生,無人夠膽靠近。公元前27年,第十位天皇崇神天皇主政期間,在富士山腳設置了一個神社,供奉「淺間大神」,祈求山神息怒,火山不再爆發。
公元806年,淺間神社遷到山之西南方的富士宮市,在這之前,神社只設於被參天巨木圍繞的樹木中,沒有建築物,保留了古時直接面向富士山朝拜的傳統。
火山活動頻密
在日本最早的故事著作《竹取物語》中,已能見到富士山的蹤影,而且還被賦予接通人神兩界的超然地位。從天上而來、被老翁在竹子中發現的輝夜姬,在故事結尾要返歸天庭,臨行前給天皇留了一封信和不死藥。感嘆無法再見愛人、得永生亦無用的天皇,命人攜輝夜姬的信和不死藥,到駿河國與天空最接近的山頂上,一併燒掉贈物。這山因此得名「不死之山」,而「不死」在古時日本正與「富士」發音相同。
《竹取物語》最後一句寫道,「相傳那些煙,至今仍然飄升雲中」,可以佐證當時富士山的火山活動比現時更頻密。
位於靜岡縣的富士山本宮淺間大社,是富士山所在土地的擁有權者之一,千多年來受到國家領袖尊敬,比如第一位征夷大將軍源瀨潮和豐臣秀吉等大人物,都曾慷慨地向淺間大社餽贈金錢和領地。去到德川家康統一天下開創江戶時代,不但擴建神社來酬謝他在「關原之戰」的決定性大捷,更把富士山八合目以上土地,全贈予淺間大社。
「合目」是日本古代標記山高的單位,一座山分為十合(即十等份),山腳是一合目,山頂稱作十合目。換句話說,淺間大社是富士山最高20%土地的擁有者,一直去到明治維新時期,才被中央集權的明治天皇收歸國有。然而,當日本在二戰戰敗後,很多國有化的決策都被推翻,包括明治時期國家沒收富士山的決定。淺間大社銳意重奪富士山的擁有權,日本政府打了25年官司,終在1974年勝訴,但神社方面足足再等多30年,到2004年才完全獲歸還所有土地。不過,弔詭的是,及後淺間大社亦不能順利註冊土地擁有權。全因富士山恰好坐落在山梨縣與靜岡縣之間,官方一直無法確定富士山上兩縣的邊界要怎樣劃定,只能不了了之。
登頂洗清罪孽
江戶時期因為經貿和旅遊漸趨發達,或多或少也加深了普羅百姓對富士山的認識和嚮往。當時興起了一個叫「富士講」的新派信仰,結合了神道教和佛教色彩,而其核心正是對富士山的崇拜。「富士講」的信徒會在夏季,積雪融化、山道開通之後,像苦行僧一樣登山禮拜,沿途會念經、燒祭品及跳舞。對他們來說,登上富士山峰就可以洗清罪孽,重獲新生。「富士講」令富士山一帶的住宿需求大增,大量食肆和旅店應運而生,算是最初代因富士山而帶起的旅遊經濟。
「富士講」信徒同時會在城中設立「富士塚」,即用來自富士山的熔岩石塊,模仿這座神山的外形造一個小型紀念碑,讓眾人毋須跋涉上山亦能進行祭祀。這些像小神社一樣的「富士塚」,在東京及日本多地都能見到。據說日本二戰正酣時,國族主義情緒高漲,每年登上富士山人數可達20萬,跟現在每年到訪的遊客量不遑多讓。在天災與火山爆發陰霾下,富士山今年會冷清嗎?抑或不少人想親歷異境,明知富士山可能再度活躍,反而偏向火山行?
來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