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 - 信報
美國NASA宇航員滯留太空長達9個月,上星期終平安返抵地球。人類探索嶄新領域的過程並非一味美好樂觀,自帶着陰暗面,《米奇17號》(Micky 17)正正如此取材,還涉及複製生命等倫理衝突,這些都是吾輩似懂非懂但無得扮無知的議題。宣傳走黑色幽默路線,我們也大概感受到吧,姑且可稱為「後科幻電影」,充滿反省。
本片另一矚目之處乃由韓國巨匠奉俊昊執導,奉俊昊前作《上流寄生族》(2019)名利雙收,首部非英語片獲奧斯卡至高榮譽最佳電影獎,蜚聲國際。亞洲挑戰荷里活容許不同方式,硬幹像《哪吒2》寄望鬥贏總票房,也可以打進去成為其主創賺洋鬼子錢,並非獵奇攞攞外景或起用一兩位黃皮膚臉孔演員般簡單,而是實實在在編監導話事,面向全球市場。
反觀「前東方荷里活」香港已經遠遠落後,《明日戰記》(2022)拍出機甲巨片格局,內容卻停留於例牌打怪獸,現今資源短絀愈發不消提,看得多聾啞失明、煲紅豆燒玻璃等感動小故事,想睇返大故事囉。電影畢竟夢工場,港產無疑避重就輕得太取巧了,套套訴諸弱勢本土情懷;即使窮,不可以有較大視野嗎?
還有,若對《白雪公主》的左翼意識形態之爭感興趣,《米奇17號》其實玩得更盡,本身就是笑料和亮點,你可以不認同其立場,至少要認識世界。
我懷着這樣心情進場。
幕啟,時代設定在2054年,僅僅三十載後,絕不遙遠,吾輩有生之年或真會見到:複製人技術完全成熟,囿於道德和法律受禁止。外星移民需要血肉之軀作實驗品,九死一生,誰肯做?遂容許單一可拋棄式複製人無限復活,男主角米奇(Robert Pattinson飾)因此死掉十幾次,試試曬傷、試試輻射、試試嚴寒,每次「打印」重生,便叫米奇17號(原著小說是米奇7號)。開局即令人想起《上流寄生族》的貧富懸殊,米奇願意獻身,只因欠債纍纍,社會階級剝削,參與移民外星亦多屬失業群眾或投機分子想博一博,諷刺貫徹全片;征服太空並不像卡通《超時空要塞》那麼浪漫英雄主義,萬事錢作怪,恰恰從現實裏NASA宇航員滯留可見一斑。
那些高科技我們未必懂,但common sense告知很大機會會發生,細思極恐。片中主導計劃者乃落選政客Marshall(Mark Ruffalo飾),不擇手段,繪影繪聲,一望而知影射特朗普,連演講時遭流彈擦傷臉龐也搬上銀幕。小說2020年出版,電影2022年開鏡,原定2024年3月上映,延至今年面世,估計是補拍或後期加工吧,不得不佩服荷里活的效率和觸覺。特朗普再上台,外交政策來勢洶洶,結合Marshall對外星生物的趕盡殺絕,比照現今美利堅對鄰國之咄咄逼人,可堪玩味,猶如啟示錄預言。
荷里活由左翼(我客觀地不嗤之為左膠啦)盤據,女主角理所當然起用門牙縫闊闊的黑人演員Naomi Ackie,壞蛋歸白種人擔綱。左右力量此消彼長,陷於意氣之爭,卻不得不佩服彼邦之言論自由各說各話。
能無限復活生命還受不受尊重?導演以瘋狂喜劇表達,震撼反而更大;17號意外地生還,18號卻已誕生,我與我角逐,女友如何應付兩男?風趣抵死;乃至臨尾打怪獸一一不落窠臼,莊諧並重。環顧《米奇17號》特技不見得比《明日戰記》出色,但我們拍不拍得出如此豐富內涵?
來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