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2日 - 信報
人工智能的發展,顛覆了我們在科技、教育、社會、經濟以至文化、思想等的認知和發展方向,其中在人力資源和個人能力發展方面帶來的變化甚大。早在大型語言模型開始流行時,不少評論和研究指出,此等科技應用和其他人工智能工具可讓低技術工人受益,有機會創造更公平的競爭環境。
最近《經濟學人》的一篇文章,就對此作出探討。研究結果顯示,能力強弱者之間的差距,不一定會因為運用AI協助工作而有所拉近。相反,在研究和管理等較為複雜的工作上,由於評估及判斷人工智能模型的產出結果需要專業知識和良好判斷力,因此運用人工智能反而有可能擴大能力強弱者在生產力之間的差距。
有研究指出,人工智能有助能力經驗較低者去提高及改善產出。美國史丹福大學及麻省理工學院在2023年共同進行的一項研究就發現,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可令初入職新手客戶支援人員的生產力提高34%,即協助他們更快、更具效率地解決客戶的查詢。
另一方面,經驗豐富的員工則未必能在應用AI上獲得明顯益處,因為他們或早已採用人工智能提出的方法。由此可見,科技運用可將最佳實踐甚至運作模式由能力較佳的員工轉移到能力稍遜的員工,從而縮小差距。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顯示,能力較遜者若使用ChatGPT草擬新聞稿、報告等,質素明顯有所提高。南加州大學一項研究發現,通用人工智能工具的確有效提高了法律相關工作的質素,例如草擬合約等。
視乎工種「技術含量」
但不容忽視的是,不同工種或「技術含量」的工作,有機會因應人工智能的參與而帶來不同影響。較複雜的工作,例如機場航空交通管制員,科技可加強其分析處理飛行數據的能力和效率,基於分析處理資料後所需要作出的決策,則由人手控制,因此人為因素仍存在。相反,例如自助結賬系統簡化收銀員的角色,自動執行計算零錢找贖等任務。這降低了技能要求,影響員工的待遇、職業前景發展。這亦解釋了為什麼大眾對於AI會否取代低技術或重複程序的工作問題深感關注。若人工智能長遠能減低人手參與此類工作,而員工只集中處理複雜工作,則能力強弱不一的員工之間的差異最終必會擴闊。
AI其中一項帶來巨大影響之處在於其自我學習、分析和預測能力,其靈活性及持續演化性質,讓其可應用到非常規和創造性工作。因此能力較低的員工會因應用人工智能而獲益,對於能力較優秀的員工而言,AI不單是幫助他們完成基本、重複的工作,而且他們更可利用相關科技完成更複雜的工作,如深入分析、作出戰略決策等。
《經濟學人》文章就引述了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一項調查,指出在肯尼亞的企業家在AI協助下,能力較高者因為更有效運用相關建議,利潤明顯得到提高,其他的企業家則只跟從一般建議,故未能從中獲益。隨着科技日新月異,市場需求不斷變化,舊的工作會變化和消失,新的工作、更高層次的工作繼續出現。這種更迭演變下,能夠有力掌握科技運用,同時擁有判斷力、創意和專業知識來游刃駕馭複雜多樣的資訊數據者,在應用人工智能方面自是更為有利。
關注「數碼鴻溝」產生不公
值得我們關注的,反而是能力強弱的員工,會否因為面對「數碼鴻溝」發生不公的情況。雖然能力不同,在應用人工智能方面會有效果差異,然而在設備、教育培訓、訊息數據獲取等是否會因能力不同而未能獲得均等的對待?進一步而言,企業是否可因應各種能力的員工,安排在應用AI處理不同工作以達致最佳效果?
事實上,人工智能的應用會愈趨普及和複雜,員工可在不同範疇的運作以及應用上提高生產力和質素。
不過企業在安排員工運用科技時,須留意因應程度、工作執行的複雜性和產出質素會有所分別,未必可收窄差距。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