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8日星期二

「天才少年」徐科離華為,內地科研尖子紛返校園,助技術落地

2025年2月18日 - 信報

華為、阿里等科技巨頭的研發人才近期紛紛選擇回歸校園,其中曾以華為「天才少年」身份在華為雲擔任數據智能領域技術專家的徐科,已出任南京大學智能科學與技術學院准聘副教授。內媒昨借助國產人工智能(AI)大模型DeepSeek分析,這種流動既為學術界注入產業經驗,加快技術落地,亦可能催生創新範式,未來的「產學研」人才雙向通道或將更加暢通。

「6級專家」宗良佳改任教授

徐科2019年在香港科技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致力於大數據智能分析及可視化研究,他作為主要創始人,參與打造了華為雲首個BI(商業智能)數據智能雲服務DateArts Insight,貢獻了業界領先的數據可視分析和BI Copilot方案,並實現在華為ERP(企業資源規劃)、工商銀行等超過50個客戶上的商業化應用。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2019年發起「天才少年」項目,以頂級挑戰和頂級薪酬吸引頂尖人才加盟,徐科正是其中一員。

除徐科外,華為6級專家及公司首批任命科學家成員宗良佳,已於今年1月返回母校,出任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資訊學院教授;阿里雲智能演算法專家胡仁君亦已入職華東師範大學數據科學與工程學院,擔任青年研究員、紫江青年學者,研究方向為魯棒(robustness)機器學習、大模型理解與評測;而曾在華為海思技術有限公司任職主任工程師的王成,本月加入上海交通大學出任長聘教軌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

阿里科學家去年加盟香港理大

較早之前,曾領導阿里巴巴達摩院M6團隊的知名AI科學家楊紅霞,去年7月已加盟香港理工大學,擔任電子計算學系教授。

此外,前騰訊傑出科學家和天衍實驗室主任、醫學AI科學家鄭冶楓,去年8月亦全職加入西湖大學成為工學院教授,並在該校創立醫學AI實驗室。

每日經濟新聞借助DeepSeek指出,近年愈來愈多來自互聯網大廠、科技公司的頂尖研發人才選擇離開高薪崗位,轉而進入高校擔任教授或研究員,這現象的背後,既有個人職業追求的轉變,亦反映了行業環境、社會價值導向的變化,是中國科技發展從「應用追趕」向「原始創新」轉型的縮影,因為高校日漸成為「創新資源窪地」,尤其在晶片、AI等領域,加上高校的跨學科合作和低成本試錯環境,更利於長期技術攻堅。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