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8日 - 信報
新加坡和澳洲悉尼的公共交通乘客,只消在閘機上或車門前唯一的讀卡器輕輕一掃銀行卡或交通卡就能通行,反觀香港,地鐵要在部分閘機上分設兩個讀卡器,巴士和電車更要加裝一部笨重的多功能付款機,像八陣圖般分區感應八達通、銀行卡,以至各式電子支付平台的二維碼。
1997年,八達通橫空出世,引領全球電子支付潮流,為香港贏得無數讚譽,但短短20多年,我們不僅失去了先發優勢,更在支付系統整合和用戶體驗上遠遠落後於人。曾幾何時的創新動力,今天蕩然無存。
制度割裂推高合規成本
支付科技日新月異,倫敦、新加坡等金融中心紛紛改革監管制度,統一發牌、分級監管,為創新鋪路。反觀香港,仍在「一牌多制」的監管框架下原地踏步,不僅窒礙創新,更可能動搖其國際金融中心的根基。
面對監管迷宮,支付服務供應商舉步維艱:要做跨境支付,須向海關申請「貨幣服務經營者」(MSO)牌照,卻無法直接參與本地支付系統;要接入轉數快,須向金管局申請「儲值支付工具」(SVF)牌照,面對更嚴格監管。這種制度割裂不僅推高合規成本,更令創新難以落地。
諷刺的是,香港擁有領先的支付基建:「結算所自動轉賬系統」(CHATS)支援全球少見的多幣種即時結算,單在2024年已達至驚人的處理量──日均逾萬億港元、近3萬億元人民幣、超過900億美元交易;「轉數快」(FPS)自2018年推出後,港元交易更激增10倍,至日均114億元。這些數字本應印證香港作為支付樞紐的實力,卻因監管失衡而難以發揮潛力。
這些亮麗數據背後,卻是一個亟待改革的監管體系。目前的制度設計存在三大結構性問題,正在侵蝕香港的競爭力。
首當其衝是監管制度結構性失衡。現行的SVF-MSO雙軌制未能配合支付服務發展:SVF牌照過於側重電子錢包功能,MSO牌照則僅着重反洗錢監管。這種制度割裂的弊端,從國際支付科技公司的選擇可見一斑──空中雲匯(Airwallex)、Wise等機構在新加坡都持有最高級別的主要支付機構牌照,可全面發展支付和資金管理業務;但在香港,它們卻選擇成為監管寬鬆的MSO。英國支付科技獨角獸Revolut更選擇完全避開香港市場,在新加坡、澳洲、日本等亞太市場積極拓展業務。MSO持牌人雖可進行跨境支付,惟沒有資金保障要求,亦無法直接參與本地支付系統;SVF持牌人可接入轉數快,其監管要求卻又過於着重零售支付,不符合跨境支付機構的業務需要。
這種制度設計不僅令市場分割,更可能迫使具規模的支付機構放棄在港發展創新業務,動搖香港作為區域支付樞紐的地位。
其次是客戶資金保障標準不一。環顧其他金融中心,均建立統一發牌制度,並按業務細分、交易額或客戶資金存管規模等風險因素實施分級監管。新加坡《支付服務法》採用三級制,由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監管,主要支付機構需設立信託賬戶及繳納保證金;標準支付機構監管較寬鬆,但每月交易額上限為300萬坡元;貨幣兌換商則僅需基本註冊。
英國則由金融行為監管局(FCA)實施分級制度,電子貨幣機構須持有最高資本金及嚴格隔離客戶資金;一般支付機構的要求較為彈性;小型支付機構採取簡化註冊,但設有交易額上限。澳洲亦計劃改革,由澳洲證券及投資委員會(ASIC)統一監管,強制要求客戶資金信託管理,並按規模實施差異化審慎監管。反觀香港,不同牌照的資金保障要求參差,既無助防範系統性風險,亦未能保護客戶權益。
第三是開戶程序繁瑣且昂貴。企業申請銀行賬戶往往需時數星期至數月,除面對冗長的文書審查,更往往需負責人親身到分行辦理,還要支付高昂開戶費用,過程耗時費力。這種「重紙本、輕效率」的作風,與爭分奪秒的金融中心形象成鮮明對比。澳洲部分銀行已提供全數碼化、免費的商業開戶服務,透過商業登記處、州政府駕駛執照等數據庫實時核實身份,三兩天內即可完成。
破解三重困局釋放創新潛力
更令人憂慮的是,這些繁文縟節和高昂費用實際上形成了「金融種姓制度」──大企業憑藉雄厚資金和法務團隊輕鬆突圍,初創和中小企卻在合規迷宮中舉步維艱,被迫承擔更高的金融服務成本。
要破解這三重困局,關鍵在於理順監管架構。建議參考新加坡模式,由金管局統一監管支付服務供應商,並建立分級牌照制度。現有MSO持牌人可在一定期限內轉換為新制度下相應級別的牌照。同時,應強制要求持牌機構設立客戶資金信託賬戶,並按其規模實施差異化監管。這不僅能確保市場穩健發展,更可釋放支付創新的潛力──受到適當監管且具備客戶資金保障的支付服務供應商,將成為初創和中小企金融服務的可靠選擇,以市場競爭倒逼傳統銀行改善服務流程。
在市場基建方面,應從四方面優化支付生態。首先是整合企業識別碼,把商業登記號碼(BRN)接入轉數快系統,便利企業收付。其次是擴展轉數快至美元、歐羅等主要貨幣的即時轉賬服務,與CHATS形成「零售+批發」的完整多幣種支付體系。第三,應參考澳洲及英國的經驗,強制實施收款人名稱核對機制,並建立錯滙資金自動返還機制,進一步提升支付安全性。最後,為解決商戶使用電子支付的困擾,應效法新加坡由政府推廣「統一二維碼」(SGQR)。
仿新加坡「統一二維碼」
走進新加坡的小販中心,每個攤檔只需擺放一個SGQR碼,便能透過任何電子支付平台收款。反觀香港,商戶需要展示多個支付平台的二維碼,不僅有礙觀瞻,更增添商戶的困擾。香港應仿效新加坡由政府主導推動統一支付標準,助商戶擺脫「貼滿牆」的局面。目前由香港銀行同業結算有限公司營運的「香港共用二維碼」(HKQR)使用率偏低,若要改變「鴨寮街商戶」的困境,吸引更多中小企轉用電子支付,關鍵在於政府的推動力度。
在競爭政策層面,應從三方面着手。規管方面,建立「持牌金融機構白名單」,禁止銀行對客戶轉賬至名單內持牌金融機構施加歧視性風控措施阻礙資金流動。營運方面,在確保安全前提下,簡化網上理財新增收款人和調整轉賬限額的程序,實現系統即時審批,減少需要人手處理的手續。定價方面,考慮讓企業每年首若干金額的轉數快交易可獲豁免手續費,同時按收回成本標準向企業收取支票處理費用,加快支付電子化進程。
當然,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但若繼續放任監管失衡,不僅窒礙創新,更將動搖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根基。放眼全球,支付創新正在重塑金融版圖:印度的統一支付介面(UPI)帶動普惠金融發展,東盟國家積極推動跨境支付互聯互通,內地更以數字人民幣為突破口探索支付的未來形態。
香港若要在數碼時代保持競爭力,鞏固其作為國際金融及企業財資中心的地位,整合支付監管、釋放創新動能,實在刻不容緩。
作者曾任香港交易所董事總經理暨交易部聯席主管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