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日星期三

東瀛復興運動,保育手製豆腐 - 林梓添

2025年1月1日 - 信報

豆腐是日本人不可或缺一部分。它不僅美味、營養豐富,在當地飲食文化裏,佔有相當重要地位。

可是日本工業化的大量生產下,漸漸取代傳統手工製作,使豆腐彷彿失去了靈魂。近年,日本有一班匠人發起豆腐復興運動,保育傳統手工美味品質,希望把獨特豆腐文化發揚光大。

東瀛「職人精神」是一種被推崇的文化價值觀,不僅體現於工藝品、食品上,更貫穿日本人生活和工作。簡單如一塊方形豆腐,被民眾「玩」出無窮味道。

事實上,日本豆腐在二戰後,一度成為許多村落裏,寡婦或農婦的生計,她們把自家生產的大豆,通過傳統美味手藝,藉以增加家庭收入;這些「豆腐店」同屬鄉里辛勞一日後,坐下來閒聊嘗味之地。

可是,自從豆腐成為熱銷商品,商家自行引進電動石磨,讓製作變得工業化。在失去「人情味」的同時,味道亦變得單調統一,沒了手工製作的結實口感和濃郁風味。現時日本的農家豆腐,僅存在偏遠村莊中,隨着店舖主人年紀愈大,傳統手藝慢慢消失。近年,不單日本政府致力保育所剩無幾的豆腐店,更試行聯合當地米芝蓮大廚,一同恪守手製豆腐傳統,希望把這種民間手藝傳承下去,合力「復興」傳統豆腐工業。

豆腐並非日本人首創食品,有指它誕生於中國漢朝,相傳由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王劉安在八公山上燒藥煉丹時發明。另有指豆腐起源於唐朝末期。據說日本平安時代末期,即約1100至1185年,奈良春日神社的《供品日誌》中,發現當時的豆腐稱作「唐符」,學者猜測由僧侶從中國帶回來。直至十六世紀,豐臣秀吉對朝鮮出兵,繼而在俘虜之中,獲得製作豆腐技術。

這美食傳入日本後,最初只屬僧侶的素食菜餚,再傳到武士和貴族食桌,當時只供上流人士享用。據知,德川家康和他的兒子秀忠時代,官方曾一度頒布禁令,嚴禁農村生產烏冬、蕎麥麵和豆腐。及至第三代將軍家光時期,官方頒布的《慶安公告》裏,更把豆腐定義為奢侈品,明確禁止農民生產。直至江戶時代中期,幕府影響力大不如前,豆腐終於成為平民食物。不過,依然僅限於江戶、京都和大阪等大城市的百姓餐桌。江戶時代末期,記載了逾百款美味豆腐料理的《豆腐百珍》出版,標誌它在食桌上的超然飲食地位。時至今日,豆腐已成國民級料理,並且成為節日必備食品,每年8月的盂蘭盆節、元旦或其他如成人禮等等,均會看到豆腐菜式蹤影。

主題慶典

據說,全國有多達30多個與豆腐相關的慶典,最特別必數鳥取縣米子市,每年「白鳳之里」都會在12月8日相鄰的星期六,舉辦一個名為「騙子之日」活動。當地人相信在節日期間吃豆腐,可以清空一年的謊言。此外,神奈川縣伊勢原市的小山,每一年3月中旬都會舉辦「小山豆腐節」;日本豆腐協會更於1993年把每月12日和10月2日定作「豆腐日」。

日本豆腐經過多年發展,演變出不同的風味料理,種類因製作方法不同,產生巨大分別。當地主要分為木棉豆腐和絹豆腐兩種。木棉豆腐是把大豆浸泡軟化、擠壓,提取豆漿後,與滷水等凝固劑混合,倒入設有棉布的模具,在上面放一塊重石,然後施加壓力,排走多餘水份;木棉豆腐蛋白質含量較高,水份較少,質感稍為粗糙結實,外表留下棉布或模具痕跡,常用於燒烤、煎炸或炆燉。至於絹豆腐是把木棉豆腐的濃稠豆漿與凝固劑混合,放入模具中等待硬化,過程不會放置任何石頭擠壓,水份較多,質感嫩滑,蛋白質含量較低,適合蒸煮或涼拌。

另外,還有不含任何豆類成份的玉子豆腐,它以雞蛋作主要原料,輔之純水、植物蛋白、天然調味料等,經科學配方精製,既有豆腐的爽滑鮮嫩,同時有雞蛋美味清香。

無論如何,豆腐自古以來被稱作長壽食品,成為許多素食主義者恩物。近年,營養學領域研究下,證明含有非常優質蛋白質,有助於預防和控制癌症、高血壓、心臟病、肥胖等。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