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8日星期六

吃飯睡覺是消費抑或投資? - 涂國彬

2025年1月18日 - 信報

日前讀新聞,經濟學家林毅夫說,短期促進消費措施有利經濟,長期則還是以投資拉動為主。對股民來說,分類好用,簡單直接。前者針對經濟周期性波動,這裏那裏平順一下,股民憧憬熟悉的措施,相當部分便是擴內需、政府補貼資助、家電汽車下鄉、資訊科技產品置換等。後者卻不純然是經濟周期性波動,反而是長遠生產力提升,包括但不限於人力資本累積,技術創新,甚至制度誘因等。

乘數效應與效率耗損

投資者往往短視,只着眼前者誤以為只要不斷補貼,便一直刺激相關產業,其實不然。投放愈來愈多,最終會受制邊際效用遞減。起初補貼成效明顯,惟一直下去,總到某個水平,大家吃飽了,不再添飯。何況,更多人寧願收現金,按本身需要,決定消費在哪,效用更大。

很多時候,計劃原本當然有考慮產業是否值得支持,但這是宏觀角度,規劃者所見布局,不是個別消費者意願,兩者未必一致。若以減少效率耗費角度,則以消費者意願為準。此外,不少人期待乘數效應,公共開支投入多一元,產生多於一元刺激效果,事實未必盡如人意。一個可能性便是補貼過程中,無可避免地出現效率耗損。

長遠而言,應由投資拉升,針對生產力提升,應無異議。畢竟大家都知道,產出來自投入,傳統處理上,投入大幅簡化為兩大要素,一為資本(K),二是勞力(L),關鍵是生產力水平(A)。生產力高,同樣數量資本或勞力,可產出更多。單純增加人口總數以至工時,勞力是增加了,但邊際產出總有一點要下降。同樣地,傳統理解的資本,機器設備等等,總有耗損折舊,要不斷補充。唯有生產力持續提升,才可確保產出提升。

投入產出的經濟反思

忽發奇想。近日出席演講聚會,中年人士甚至退休人士頗多,當中不乏職場打拚多年,事業有成,無不感嘆最值得的投資是自身健康云云。

假如真要說投入與產出的關係,關於健康的投資可以有很多。廣義來說,可以多做運動,吃得清淡,心境平和,不一而足。而有一點倒是很有趣,不知如何分類。

是這樣的,大家都知道,人的一生大概有三分一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若按傳統處理方式分類,即每個人最多提供生命的三分二時間投入工作。這樣極度簡化處理,不是工作便是休閒,沒有中間灰色地帶。

但這說法顯然忽視了生理健康上,睡眠中身體不斷自我修復完善,新陳代謝,生生不息。如此說來,反而是對於資本的維護,以減少損耗。

此外,人力資本意味着勞動力的技術水平,顯然,睡眠足夠,精神飽滿的,跟長期睡眠不足,身心靈都不健康的,表面上同樣的工時,效果截然不同。

果如是,不難想像,所謂投入與產出的關係,其實未必真的一字咁淺。撇除上述什麼生產力、資本、勞力,簡單去理解一下,便發覺內有乾坤。

誠然,若果以整體規劃者,猶如全能全知全善者的上帝角度,一切都很清楚。可是,對於任何個人來說,未必是同一回事。

請循其本,什麼是投資?投資就是犧牲現在的消費,成就將來更大的消費。只消反問自己,吃飯睡覺是休閒消費,但若不吃飯睡覺,根本完全運作不了,那麼自然是工作投資了!如此說來,究竟吃飯睡覺,是消費呢?抑或是投資呢?

儘管大家以為可以根據現有的資本存量以至人口總量,再加上其他數據,包括生產力等,計算出這樣那樣的結果,但其實假如大家細心留意箇中概念的推演,不難發現,未必真的客觀存在一一對應的關係。

不要以為這是咬文嚼字,或對理論概念吹毛求疵,對於追求實效的人是不必要的。正好相反,因為語言運用以至思考不清晰,最終承受的還是理論的用家。凱恩斯多年前便在其《通論》說過:「一味講求現實的人,自以為可以免疫於任何知識影響,往往成為某些現已不復存在的經濟學家的思想奴隸。」

延長工時可能本末倒置?

事實上,近年愈來愈多人發現,與其把人的工時一直延長,出現邊際產出遞減,倒不如讓其適當休息,或放空一會,甚至有些機構會刻意讓員工保留特定時間,安排進行看似休閒的活動,其實有助減壓或刺激新意念,都是活用大家心底深有同感的身心規律。

際此資訊年代,全球同步,大家手機滑不停,不眠不休,生怕漏了這個那個訊息公布,影響決策質素,背後邏輯,或多或少認為,休息就是消費,要為了追求會更好的明天,必須減少消費,也就意味投資,投資於不眠不休的忙碌中。這不是本末倒置嗎?

如今問題是,以傳統角度,純粹以量取勝而言,看來必屬消費無疑的休閒(包括但不限於睡眠),其實反過來幫助修復維護整體身心健康,提高思考決策能力,在質量並重的大前提下,反而是真正的投資,而不是消費呀!

從這角度看,宏觀經濟也許分短長期,但個人而言,沒短期消費即沒長期投資。若不把概念想通透,我們都逆着目標愈跑愈遠!這思考活動,是消費,也是投資。

作者為永豐金融資產管理董事總經理,證監會持牌人士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