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8日 - 信報
Netflix紀錄片Buy Now!The Shopping Conspiracy,節目中有業內人士、相關企業前主席總裁高管、現職員工相關專家,紛紛踢爆歐美巨企把消費主義玩得出神入化,年年賺大錢,盈利股價創新高,並歸納出賺錢的五大法則。
Sell More!(銷售更多!)單刀直入,消費者消費就是企業的銷售,天經地義。Amazon初創階段已加入的員工,親身解說如何提升客戶體驗,透過不同的版面設計,收集大量有用數據,例如大家熟悉的「一按即買」、隨時退貨、買滿多少免運費,以及介面關鍵位置使用什麼顏色設計較易刺激購買慾等。總之,無孔不入,以確保在最短時間內激發購買慾,縮窄考慮空檔避免變卦,隨即下單買貨。
Waste More!(浪費更多!)顧客買得多,企業生產得多。從製衣業可見,幾十億人成衣每月達千億件,是什麼概念?其他產品未計在內,但塑膠包裝就可達每分鐘19萬噸。就連Adidas以至Apple的前高管亦直言,加快產品周期才可加快銷售,不斷加速過程中必然造成更多浪費。平心而論,這做法不是今天才有,一百年前(1925年)的1月15日,一群電燈泡製造商工程師聯合起來,把原本可用上2500小時的燈泡,改為使用1000小時後便會自動報廢。時至今日,大家更純熟了,智能手機不能拆開維修,否則便失去保養;明明有墨,打印機不出兩三年便印不了。相信大家經驗也不少。但這還是小事,起碼不是迫切的用品。
寧益老鼠 也不益人
比較令人氣憤的是,浪費可用的資源,而且還是日日上演。如食肆為免員工偷吃或轉售,甚至捐贈至弱勢社群就會規定不同食物混着丟棄,以重量計之,避免有人重拾;把新淨未用過的名牌手袋以剪刀割爛;衞生用品必把樽內清空倒掉,就怕露宿者得到,影響品牌形象。最誇張的還是Amazon,把價值128歐羅(約1026.56港元)全新未開封的LEGO積木玩具直接丟掉,純因轉贈需花費。還有可以填肚子未開的M&M朱古力,全部放在垃圾堆裏,寧益老鼠也不救人。
Lie More!(欺騙更多!)消費者需要持續的良好感覺,絕不能被他們知道本身是因心動而消費,並因此造成無止境的污染浪費。故企業形象工程,會由最簡單的標籤入手,看似可循環再用,其實經不起專家一看,所謂回收只是經更多程序,最終拿去堆填焚化。這點香港觀眾應有共鳴,新聞亦有報道,所謂的垃圾分類,只是集合起來運去堆填區。令消費者好過的還有廣告宣傳,多用綠色大自然視覺效果,有小孩子參與更好,有動聽旋律音樂便完美,這樣大家只會記着畫面聲音,不再追究陰暗面。
Hide More!(隱藏更多!)紙包不住火,一直加速銷售,必然加快棄置,消費者眼不見為淨,各種動聽的「包裝」,如快時尚連鎖店鼓勵每月換款,把早前買入的衣服到同店回收,就可在下次購物時享八五折優惠。這樣消費者在有誘因和感覺良好下,哪管回收的衣服偏遠小國根本收不了,最後還是堆在海邊任由海水浸爛。
在這種Not In My Backyard心態下,形成了海洋污染,海洋生物剖腹藏着塑膠以至成衣廢料,又回到人類身上。至於全球各地,落後地方當然最受影響,尤其是有毒廢料,但其實不只非洲小國、歐美及亞洲,鏡頭掠過,那個堆積着有毒廢料的貨櫃場,相信香港觀眾也不會陌生。
公關處理 先解決提問者
Control More!(控制更多!)種種內幕,爆料者有Adidas品牌前總裁、Unilever前總裁以至未知目前是否仍在職的iPhone工程師,還有更多回收業維修業專家。事實上,為阻回收,巨企各出其謀如上已屬小事,代客維修隔天收律師信也不是新事。最震撼的莫過於Amazon初創時的加入者看不過眼,動員同事,圖避Jeff Bezos公開對話,結果罷工的前一天,老闆為化解公關危機承諾改善,片中說其實該公司只能追蹤1%碳足跡,但同期增加碳排放達四成,事後解僱搞事者。簡言之,把提出問題者解決掉,問題便不存在。
片尾幽大家一默,假設觀眾實踐賺錢法則,警告資訊小心流傳,以免外人得悉,反過來會影響銷售!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