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4日 - 信報
新經濟領風騷,押注者慷慨,純看想像空間,顛覆投資理念,皆因所投項目本身具顛覆性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此概念被譽為二十一世紀初最具影響力商業理念,源於哈佛商學院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在1997年著作The Innovator's Dilemma,這位企管大師被經濟學人雜誌稱為當代最有影響力管理思想家。
大師充滿傳奇性,身為虔誠基督徒,高中面臨升學抉擇,祈禱後棄哈佛取錄,大學過程又休學兩年赴南韓宣教,說得流利韓語。畢業拿羅德學人獎學金負笈牛津,以6呎8吋身高成正選中鋒贏得當地大學籃球聯賽。回美後進哈佛讀MBA,後任職顧問公司少林寺BCG,做過華盛頓公職,創立過上市公司,後被解僱,再到哈佛讀博士,後僅以6年升為正教授,創該校紀錄。
教授的理論還未成書,已得當時的英特爾行政總裁格羅夫(Andy Grove)邀請一聚,把研究介紹。豈料現場格羅夫臨時有要事,只給十分鐘,單刀直入,有什麼指導眾人。
教授直言對英特爾所知甚少,唯一可做是把理論解釋,透過理論檢視公司。即場說明顛覆性創新是什麼一回事:競爭者帶着定價較低產品服務進入市場,業內最老資格者把新來者視為次等。但競爭者一直改進技術和商業模式,終把質素提升至滿足顧客所需。10分鐘後,格羅夫無耐性,催促直問對英特爾有何啟示。教授以當地鋼鐵業例子,說明新來者佔領低端,逐漸上移,終令行內巨企沒落。格羅夫明白理論後自動波,把英特爾如何用低價處理器Celeron攻佔市場最底層,定為集團策略。
顯然,教授若直接指導,主席可能一句沒聽進,有聽沒有懂,又或忘記一切;相反,教授沒直言應該怎樣做,而是教他怎樣思考,便可舉一反三,對號入座,本身作出大膽決定。
一不離二,會面之後,又獲邀跟當時美國克林頓政府的國務卿見面,後者直言看過教授著作,希望他到華盛頓跟幕僚解說。一生只有一次的機會,教授仍是同樣本子,原本所謂幕僚,集齊當時海陸空所有頭目,國務卿坦言是第一次齊集眾人。
教授解說一會,時任三軍聯席參謀長截停之,告知以當局正是集中打整個階梯頂部,即當時蘇聯,但直到那時,意識到任務應最低端恐怖分子,那些零星落索,看似不足為患的地區隱患。教授意識到獲邀真正理由,打蛇隨棍上,分析不絕。後來美國當局亦根據該會議的意見,組成專門針對反恐部門。
從表面看來,電腦晶片與全球反恐,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正如教授所說,好的理論有助於問題分門別類,作出解釋,最重要的是作出推斷。教授明言,單憑收集盡量多數據,未必是最好決策方法,因數據必然滯後,就如開車不能只看倒後鏡一樣。
關鍵是,若事事只能親身經歷,代價未免太大,何不先用理論解釋什麼將會發生?難道要經歷多段婚姻,才學懂如何做個好伴侶?難道要子女都長大成人,才學懂怎樣為人父母?
本此理念,儘管患癌,不忘與當時學生在課上最後一堂,分享把眾商管理用在人生問題,鼓勵反思為什麼走到這一步,如何用正確理論,確保不走歪路,大有《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Tuesdays with Morrie)之感。
短期追逐成就 長期必失焦
哈佛編輯將之結集成書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教授大病未癒,言語治療中,不忘出席TED介紹人生理念,慨嘆哈佛牛津老友,畢業五年重聚人人開心,但隨後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不少人婚姻失敗,家人疏離,事業挫敗,更有舊同學英隆行政總裁斯基林(Jeffrey Skilling)鋃鐺入獄。書中有一章講解如何在追求事業的過程中保持品德,免成階下囚。
天之驕子,沒意料有此一天。關鍵是機關算盡,拿職場上追逐短期目標成就一套,放在與家人朋友相處,以至教育下一代,這些需要長時間灌溉,過程沒即時回報,動輒二十多年才有成績可見,文不對題。他坦言基於人的局限,傾向量度盈虧,以為爬得愈高愈好,戶口錢愈多愈好,忘記了人生成功與否,未必只得這把尺,起碼上帝便不以此尺為最合適量度。
人生者,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同理論,不同應用。大師開示,同枱食飯,各自修行,弟子自有不同體會。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